急性胃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胃肠炎的发生与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相关。感染因素包括病毒(诺如、轮状等)经粪-口等途径传播,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等)通过食用被污染食物感染,寄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经口摄入污染水源或食物感染;非感染因素有饮食方面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药物方面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副作用,还有天气变化、精神因素等影响胃肠道功能引发急性胃肠炎。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较为常见的病毒之一,此外,轮状病毒也是重要的致病原,尤其在婴幼儿群体中较为多发。
2.感染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像被污染的贝类等;或者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未彻底清洁双手就进食等。对于轮状病毒,婴幼儿可因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地面等而感染。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感染相关病毒,但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更易发病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
(二)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菌株,如产毒性大肠杆菌等可引发急性胃肠炎;沙门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鼠伤寒沙门菌等;志贺菌可导致志贺菌性痢疾从而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
2.感染来源: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是主要感染途径,例如食用变质的肉类、蛋类等,这些食物中可能滋生大量细菌。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饮食习惯相对较差,如喜欢用手接触物品后直接进食等,更容易摄入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而感染;成年人若不注意饮食卫生,如食用不洁瓜果等,也可能受到细菌感染。
(三)寄生虫感染
1.常见寄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可引起急性胃肠炎。
2.感染方式:主要是经口摄入被寄生虫卵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不同年龄人群中,卫生习惯较差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例如一些卫生条件落后地区的人群,由于饮用被污染的水等原因容易感染相关寄生虫。
二、非感染因素
(一)饮食因素
1.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超出胃肠道的消化和承受能力,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急性胃肠炎。无论哪个年龄阶段,过度饱食都可能引发此问题,例如成年人聚餐时无节制进食,儿童一次性食用过多零食等情况。
2.食用刺激性食物:过食辛辣、过冷、过热的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黏膜损伤,引发急性胃肠炎。例如经常食用麻辣烫等辛辣刺激食物的人群,或者冬季大量饮用冰镇饮料的人群,胃肠道黏膜受到刺激后容易出现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对刺激性食物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的胃肠道更为娇嫩,更易因食用刺激性食物而发病。
(二)药物因素
1.某些药物副作用: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或不当服用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引起急性胃肠炎样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其发生药物性胃肠道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一般较少使用此类药物,但如果因病情需要使用,也需密切关注胃肠道反应。
(三)其他因素
1.天气变化: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蠕动功能,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引发急性胃肠炎。例如在季节更替时,气温骤降,未及时增添衣物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而发病。
2.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紊乱,引发急性胃肠炎。不同年龄人群中,成年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更易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儿童如果学习压力过大等也可能间接影响胃肠道功能,但相对成年人来说,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