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症是什么病
隐睾症是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睾丸未按正常过程降至阴囊。发病与解剖、内分泌因素相关,分真性和假性隐睾。危害有影响生育、增加恶变风险、致心理问题。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等。治疗1岁左右开始,包括激素和手术治疗。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婴幼儿要观察就医护理,儿童青少年要关注心理和遵医嘱,成年患者要重视生育和定期体检。
一、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如睾丸引带异常、精索血管过短、睾丸鞘膜与腹腔连接异常等,会阻碍睾丸正常下降至阴囊。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睾丸最初位于腹腔内,随着胎儿生长发育,睾丸会逐渐通过腹股沟管向阴囊方向下降,若上述解剖结构出现异常,就会影响睾丸正常下降。
2.内分泌因素: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缺乏或睾丸自身对促性腺激素不敏感,会导致睾丸下降动力不足。垂体分泌的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生成素(FSH)对于睾丸的正常发育和下降起重要作用,当这些激素分泌异常或睾丸组织对其反应异常时,就可能引发隐睾症。
二、分类
1.真性隐睾:睾丸完全没有下降至阴囊内,可能位于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异常位置。
2.假性隐睾:睾丸位置正常,但在阴囊内触摸不到,可能是睾丸回缩,即睾丸可被挤入阴囊内,但松手后又缩回至腹股沟区等部位。
三、危害
1.生育功能影响:隐睾症患者由于睾丸所处的腹腔内温度高于阴囊内温度,会影响睾丸生精功能,导致精子生成障碍,从而影响生育能力,单侧隐睾患者约50%-60%会出现不育,双侧隐睾患者几乎都会不育。
2.恶变风险增加:隐睾发生恶变的风险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20-50倍,且位置越高,恶变几率越大。例如腹腔内的睾丸发生恶变的可能性明显高于腹股沟管内的睾丸。
3.心理影响:患儿长大后可能因阴囊内无睾丸而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检查阴囊内是否有睾丸,若阴囊内未触及睾丸,再进一步检查腹股沟管等部位,判断睾丸是否存在及位置。
2.超声检查:可用于探查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部位是否有睾丸组织,超声检查无创且可较为准确地定位睾丸位置。
3.CT、MRI检查:对于超声检查未能明确睾丸位置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或MRI检查,以更精确地了解睾丸的位置及周围情况,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五、治疗时机及方法
1.治疗时机:一般建议在1岁左右开始治疗,因为在出生后6个月内,睾丸有自行下降的可能,若6个月后睾丸仍未下降,则自行下降的可能性较小,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2.治疗方法
激素治疗:可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药物,通过促进睾丸下降,但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且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效。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睾丸下降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将睾丸固定在阴囊内,以恢复其正常的生理环境,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年龄较大的隐睾患者,若睾丸已无法下降至阴囊内,可能需要考虑睾丸切除术,但这是在睾丸已无保留价值时才会采取的措施。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婴幼儿时期: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幼儿阴囊内睾丸情况,若发现阴囊内无睾丸,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婴幼儿在检查及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暖等护理,避免因环境温度过低影响孩子健康。
2.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此阶段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若发现孩子因隐睾症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进行复查等。
3.成年患者:成年隐睾患者要重视生育问题,若有生育需求,需及时就医评估生育功能,并采取相应的辅助生殖等措施。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睾丸恶变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