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涵盖体位、伤口、疼痛、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康复训练及饮食等多方面。股骨颈骨折术后要正确摆放并定时更换体位;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并保持清洁;用合适方法评估疼痛并采取非药物镇痛;预防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渐进增加康复训练难度;给予营养均衡且合理安排的饮食,不同年龄患者护理需结合个体情况调整。
一、术后体位护理
1.正确体位摆放:股骨颈骨折术后需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可在两腿之间放置梯形枕,避免患肢内收、外旋,防止骨折移位。对于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意体位准确,以促进骨折愈合。年轻患者若生活方式较活跃,也需严格遵循体位要求,防止不良体位影响恢复。
2.体位更换: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保持患肢与躯干在同一轴线,避免拖拽患肢,减少对手术部位的刺激。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还需注意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预防压疮。
二、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情况: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若发现伤口渗血较多或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术后伤口愈合情况与患者自身状况相关,老年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需更加关注。
2.保持伤口清洁: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接触水等污染物,防止感染。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吸烟会影响伤口血运,不利于愈合,应劝导其戒烟。
三、疼痛管理
1.评估疼痛程度:使用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等,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不同,需仔细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表现,如表情、肢体动作等。
2.非药物镇痛方法:可采用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缓解疼痛,如播放舒缓音乐、与患者聊天等。对于小儿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镇痛方式,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缓解疼痛。
四、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深静脉血栓预防:鼓励患者进行患肢肌肉主动收缩舒张运动,如足背屈伸运动等,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龄、长期卧床且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更要加强预防措施,可根据情况使用气压治疗等辅助手段。
2.肺部感染预防: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相对较弱,更需加强肺部护理,鼓励其多饮水,稀释痰液。
3.泌尿系统感染预防: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排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路的作用。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护理,定期更换尿袋等。
五、康复训练指导
1.早期康复训练:术后早期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每次收缩持续5-10秒,放松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次数,但要循序渐进。
2.渐进性康复训练: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康复训练难度,如术后2-3周可在医护人员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髋关节屈伸等活动,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度和强度需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调整。
六、饮食护理
1.营养均衡:给予患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营养物质的饮食,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等,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可能下降,饮食要易于消化。
2.合理安排饮食: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病情,合理安排进餐时间和食量,少食多餐。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要注意饮食的特殊要求,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糖分摄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