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骨裂治疗方法有哪些
骨折骨裂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保守治疗包括石膏或支具固定(适用于移位不明显骨折骨裂,固定时间依部位和愈合情况定,儿童相对短)和牵引治疗(分皮牵引和骨牵引,用于骨折移位明显或不能手术者,需监测重量效果,防并发症,老年患者需特护)。手术治疗有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移位明显等情况,可恢复解剖结构,有风险,老年患者术前需评估,术后需康复训练)、髓内钉内固定(常用于长骨骨折,创伤小,儿童需考虑骨骼生长,术后需康复)、外固定架固定(适用于开放性骨折等,提供稳定固定,便于观处理伤口,要预防针道感染,糖尿病患者需严护针道、控血糖)。
一、保守治疗
石膏或支具固定:适用于一些移位不明显的骨折或骨裂。通过石膏或支具将受伤部位固定,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骨折端的愈合。例如,对于一些上肢或下肢的简单骨折,石膏固定可以限制受伤部位的活动,避免骨折进一步移位,促进骨折愈合。不同部位的骨折固定时间有所差异,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具体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对于儿童骨折,由于其骨骼再生能力强,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也需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进程。
牵引治疗:分为皮牵引和骨牵引等。皮牵引是通过粘贴在皮肤上的牵引带施加牵引力,骨牵引则是通过穿刺入骨组织来施加牵引。牵引主要用于骨折移位明显需要复位的情况,或者用于一些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例如,对于一些股骨骨折等,牵引可以帮助恢复骨折的长度和alignment(排列),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牵引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牵引的重量和效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牵引过程中,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同时要注意预防牵引相关的并发症,如皮肤压疮、牵引针道感染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牵引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加强护理。
二、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受伤部位,将骨折端准确复位后,使用钢板、螺钉、钢针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固定。这种方法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难以成功的情况。例如,一些复杂的四肢骨折、骨盆骨折等可能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可以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和功能恢复。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创伤可能对其身体恢复有一定影响,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但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髓内钉内固定:常用于长骨骨折,如股骨干骨折、胫骨干骨折等。将髓内钉插入骨髓腔,固定骨折端。这种方法创伤相对较小,固定效果较好。例如,股骨干骨折使用髓内钉固定可以减少对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早期活动。在手术操作上,需要准确将髓内钉插入合适的位置。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还在发育,髓内钉的选择需要考虑到骨骼的生长,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术后同样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外固定架固定:适用于一些开放性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等情况。通过体外的固定架来固定骨折端,固定架由钢针和金属杆组成。外固定架可以提供稳定的固定,同时便于观察和处理伤口。例如,对于开放性骨折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外固定架可以在不进一步加重软组织损伤的情况下固定骨折,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在使用外固定架期间,需要注意保持针道清洁,预防针道感染等并发症。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感染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严格地进行针道护理,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针道感染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