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狭窄是尿道腔局限性缩窄致排尿困难等症状的疾病,病因有先天性、外伤性(含医源性)、炎症性;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及并发症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治疗分微创和开放手术,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病因方面
先天性因素:先天性尿道狭窄较为少见,比如先天性尿道瓣膜、尿道外口狭窄等,可能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尿道结构发育异常所致,不同性别都可能发生,但男性相对更常见,因为男性尿道发育过程相对复杂,胚胎时期的异常更易影响到男性尿道结构。
外伤性因素:这是引起尿道狭窄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多见于男性,多因尿道外伤处理不当引起。例如会阴部骑跨伤,可导致尿道球部损伤;骨盆骨折常引起后尿道损伤,在受伤当时未得到正确修复或者修复后愈合不良,就容易形成尿道狭窄。另外,医源性因素也属于外伤性因素范畴,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尿道腔内手术操作,可能因手术创伤、热损伤等导致尿道狭窄,不同年龄接受这类手术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医源性尿道狭窄。
炎症性因素:尿道特异性感染,如淋病性尿道炎,若急性期未得到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导致尿道狭窄;非特异性尿道感染,如尿道憩室并发感染等,也可能引发尿道狭窄,不同性别均可患病,但男性由于尿道较长且结构特点,相对更易受此类感染影响后出现狭窄情况。
临床表现方面
排尿困难:是尿道狭窄最主要的症状。病情较轻时,表现为排尿费力、尿线变细、射程变短;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排尿滴沥,甚至不能自行排尿。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尿道狭窄时可能因排尿困难出现哭闹等表现,而成年男性可能更易察觉排尿的变化。
并发症表现:长期排尿困难可导致膀胱逼尿肌增厚,后期失代偿时,膀胱残余尿量增多,进而可引起肾积水,出现腰痛等表现;还可能并发尿路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的尿道狭窄还可能导致上尿路损害,影响肾功能等。
诊断方法方面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外伤史、尿道感染史、尿道器械操作史等,这对于明确尿道狭窄的病因非常重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患者的病史采集重点略有不同,比如儿童患者要重点询问是否有尿道损伤相关情况,成年男性要询问是否有不洁性生活史等可能导致尿道特异性感染的情况。
体格检查:会阴部检查,观察是否有瘢痕、畸形等情况;直肠指诊,对于后尿道狭窄可能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可触摸到前列腺部尿道的异常情况等。
尿道造影检查:是诊断尿道狭窄的重要方法,可以明确狭窄的部位、长度、程度等。通过尿道造影能够清晰显示尿道的形态,比如可见尿道某段狭窄,狭窄段近端尿道扩张等情况。
尿道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尿道狭窄的部位、程度、有无并发症等,还可以同时进行活检等操作,但对于严重狭窄无法顺利插入尿道镜时则有一定局限性。
治疗原则方面
微创治疗:对于轻度的尿道狭窄,可采用尿道内切开术等微创方法,通过内镜将狭窄部位切开,解除狭窄。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但对于严重的尿道狭窄可能效果不佳。
开放手术治疗:对于较严重的尿道狭窄,常需要进行开放手术,如尿道端端吻合术等,将狭窄段切除后重新吻合尿道。不同患者根据狭窄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尿道狭窄患者,由于其尿道还在发育过程中,治疗时更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法,尽量选择对尿道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并且要密切关注术后尿道的发育情况;老年尿道狭窄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女性尿道狭窄相对较少见,但治疗时也要考虑女性尿道的解剖特点等因素,给予个体化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