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冠心病在中医属“胸痹”“心痛”等病症,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且涉多脏;中医治疗有中药方剂(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益气养阴法对应不同证型)、针灸推拿(针灸选内关等穴位,推拿用按揉心前区等手法);不同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老年人用药针灸要温和观察,女性不同生理期调整,有基础病史者兼顾基础病,且患者需配合健康生活方式辅助中医治疗。
一、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冠心病在中医范畴可归属于“胸痹”“心痛”等病症。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是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
二、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药方剂治疗
1.活血化瘀法:对于瘀血阻滞心脉所致的冠心病,常用血府逐瘀汤等方剂。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作用。例如,相关研究发现,某些活血化瘀中药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冠脉血流量。
2.化痰通络法:针对痰浊内阻引起的冠心病,温胆汤等方剂有一定疗效。痰浊内阻会影响气血运行,化痰通络药物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发挥作用,研究显示其能降低血脂水平,减轻血管炎症反应。
3.益气养阴法:气阴两虚型冠心病常用生脉散等方剂。气阴两虚导致心脉失养,益气养阴药物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有研究证实,该类药物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心脏功能。
(二)针灸推拿治疗
1.针灸:选取内关、郄门、膻中、心俞等穴位。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膻中为气会,可宽胸理气;心俞为心之背俞穴,能补益心气。针刺这些穴位可调节心气,改善心肌供血。临床研究发现,针刺内关等穴位能使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ST-T段改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增加冠脉血流量。
2.推拿:推拿可采用按揉心前区、擦摩胸部等手法。按揉心前区能促进局部气血流通,擦摩胸部可宽胸理气。对于缓解冠心病患者的胸闷、胸痛等症状有一定帮助,通过手法作用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
三、不同人群的中医治疗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在中医治疗冠心病时,用药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的特点,选择药性较为平和、攻伐之性较弱的药物。针灸推拿时,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导致患者不适。因为老年人耐受力相对较差,所以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反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二)女性
女性冠心病患者在不同生理时期(如经期、孕期、更年期等)中医治疗需有所调整。经期时,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需谨慎,避免月经过多;孕期禁用有破血逐瘀等作用的中药;更年期女性多有肝肾阴虚等表现,治疗时可适当加入滋补肝肾之品。针灸推拿时,要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孕期避免针刺腹部相关穴位等。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冠心病患者,中医治疗需兼顾基础病。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使用中药时要注意药物对血糖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升高血糖的药物;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活血化瘀等治疗时,要注意血压的变化,防止活血化瘀过度导致血压波动过大。针灸推拿时,要根据基础病的情况调整操作力度和穴位选择,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四)生活方式相关
冠心病患者无论采用何种中医治疗方法,都需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上要遵循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易消化食物;适量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运动方式和强度,以促进气血流通,辅助中医治疗提高疗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因为情志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较大,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