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引起发烧怎么办
小儿肠炎发烧护理需密切观察体温及一般状况,38.5℃以下物理降温,超38.5℃考虑进一步处理;采用适当散热、温水擦浴(新生儿小婴儿慎用)、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补充口服补液盐,调整饮食;持续超39℃、有脱水表现、呕吐剧烈腹泻带血等及时就医;小婴儿和有基础疾病小儿需特殊护理观察,异常迅速就医。
一、观察体温及一般状况
1.体温监测:密切关注小儿体温变化,可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准确记录体温数值。不同年龄段小儿正常体温范围略有差异,如婴儿核心体温(直肠温度)正常范围约36.5-37.5℃,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36.2-37.3℃,腋下温度正常范围约36-37℃。若体温在38.5℃以下,以物理降温为主;若超过38.5℃,需结合其他情况考虑是否用药等进一步处理。
2.一般状况观察:同时观察小儿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呕吐、腹泻次数及大便性状等。若小儿精神尚可,虽有发烧但能正常进食,腹泻次数不多,大便性状不是特别糟糕,可先尝试家庭护理;若小儿精神萎靡、嗜睡、频繁呕吐、腹泻次数多且为水样便等,提示病情较重,需及时就医。
二、物理降温方法
1.散热:适当减少小儿衣物及被褥,以利于散热,但要注意避免小儿着凉。例如,小儿穿着不宜过厚,可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被褥厚度适中,不要盖得过严过厚。
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小儿身体,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浴时间约10-15分钟,可帮助散热降温。需注意,擦浴过程中要观察小儿反应,若出现寒战、面色苍白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由于皮肤娇嫩,不建议采用温水擦浴,可通过适当减少包裹来散热。
3.头部冷敷:使用冷水浸湿的毛巾敷在小儿额头,每5-10分钟更换一次,可帮助降低头部温度,减轻不适。但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避免冻伤。
三、补充水分
1.口服补液:小儿肠炎引起发烧时,由于腹泻、发热等原因易导致脱水,应鼓励小儿多饮口服补液盐,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可根据小儿年龄和脱水程度适当调整摄入量,一般少量多次饮用。对于较小的婴儿,可使用滴管或小勺少量多次喂服。
2.饮食调整:给予小儿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同时,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维持小儿身体的基本需求,促进恢复。
四、及时就医情况
1.体温方面:若小儿体温持续超过39℃,或虽体温未达39℃,但伴有精神差、反复惊厥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因为持续高热可能会引起小儿惊厥等并发症,对小儿神经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
2.脱水表现:若小儿出现口渴明显、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提示脱水较严重,应立即就医,可能需要进行静脉补液等治疗。
3.其他异常:如小儿呕吐剧烈,无法口服补液,或腹泻次数极多,大便带血等情况,也需尽快就医,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小婴儿:小婴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发烧等情况的耐受能力较差。在护理小婴儿肠炎发烧时,更要密切观察体温及一般状况,物理降温时要特别轻柔,避免损伤婴儿皮肤。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迅速就医,因为小婴儿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
2.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对于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发生肠炎发烧时,病情可能相对复杂,需要更加谨慎地护理和观察。要及时关注基础疾病的相关症状有无加重,如先天性心脏病小儿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在肠炎发烧的影响下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