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穴位
肩周炎针灸治疗需选择主穴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兼症有配穴,儿童、孕妇、老年体弱及有出血倾向患者针灸需注意特殊事项。
一、主穴选择
1.肩髃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是治疗肩臂病症的要穴。有研究表明,针刺肩髃穴能够改善肩部的气血运行,调节局部的经络气血,对于肩周炎导致的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有较好的缓解作用,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促进肩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2.肩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与肩髃穴相对,在肩峰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针刺肩髎穴有助于疏通三焦经气,缓解肩部的疼痛和僵硬,对于肩周炎引起的肩关节外展不利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减轻肌肉痉挛有关。
3.肩贞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处。针刺肩贞穴可疏通小肠经气血,对于肩周炎导致的肩部后侧疼痛、活动受限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够促进肩部经络的通畅,改善局部的气血供应。
4.阿是穴:即压痛点,是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最为明显的部位,针刺阿是穴可以直接针对病灶部位,起到疏通局部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能够快速缓解疼痛症状,因为阿是穴是机体局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的集中体现之处,针刺此处可针对性地改善局部的病理状态。
二、配穴情况
1.若兼见肩部寒冷、遇寒痛增:加灸肩井穴,肩井穴属足少阳胆经,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艾灸肩井穴可以借助温热之力,驱散肩部的寒邪,温通经络,缓解因寒邪凝滞经络导致的肩周炎症状,尤其适用于中老年肩周炎患者,因中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阳气不足,更容易感受寒邪。
2.若肩部疼痛伴有上肢麻木:加外关穴,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有通经活络、清热解表的功效,针刺外关穴可疏通上肢经络气血,改善上肢麻木症状,对于肩周炎伴有上肢放射性麻木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与调节上肢神经的传导功能有关,能够减轻神经受压或炎症对上肢神经的影响。
3.若病程较长、肩部肌肉萎缩:加足三里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之下合穴,具有补益气血、强壮身体的作用,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补充机体气血,促进肌肉的恢复,对于病程较长导致肌肉萎缩的肩周炎患者尤为重要,因为足三里穴能够调节脾胃功能,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通过调节脾胃来补充气血,从而营养肌肉,改善肌肉萎缩的状况,该穴位对于各年龄段的肩周炎患者均有一定意义,尤其对于体质较弱、气血不足的患者。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由于肩部骨骼、肌肉等组织尚未发育完全,针灸治疗肩周炎时应极其谨慎。一般不首先采用针灸治疗肩周炎,若需进行,应选择非常浅的针刺手法,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因为儿童对疼痛和刺激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要避免因针刺不当导致肩部组织损伤等不良后果。
2.孕妇:孕妇的肩部穴位针刺需特别注意,肩髃、肩髎、肩贞等穴位在孕妇针刺时可能会引起子宫的反应,有导致流产或早产的风险,所以孕妇应避免针灸治疗肩周炎,可选择其他相对安全的康复方法,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肩部功能锻炼等。
3.老年体弱患者:老年体弱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耐受性较差,在针灸治疗肩周炎时,针刺手法应轻柔,进针深度不宜过深,同时要选择舒适的体位,避免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因体位不适而出现晕针等情况,并且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治疗安全。
4.有出血倾向患者:患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针灸时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所以这类患者在考虑针灸治疗肩周炎前,应先咨询医生,评估出血风险,若进行针灸,要注意针刺后的按压止血等处理,防止局部血肿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