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胃肠炎怎么治
小儿急性胃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饮食调整和补充水分;药物治疗涵盖抗感染、肠黏膜保护及微生态调节;对症治疗包括止吐和退热;婴儿和有基础疾病小儿需特殊护理和处理,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康复并保障患儿健康。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对于小儿急性胃肠炎患儿,需根据其年龄和病情调整饮食。如呕吐严重者可短暂禁食(一般不超过4小时),之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保证患儿能获取必要营养。年龄较小的婴儿若在母乳喂养期间患急性胃肠炎,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注意母亲饮食清淡;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待病情好转后再恢复正常奶粉喂养。
2.补充水分:急性胃肠炎易导致患儿脱水,要注意补充水分。可给予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少量多次饮用,以预防和纠正脱水。对于无法口服补液或脱水较严重的患儿,可能需要通过静脉途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不同年龄的小儿对脱水的耐受和补液量计算有所不同,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准确实施。
二、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胃肠炎,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例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相关敏感抗生素,但要考虑小儿的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品种和剂量范围。
2.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等,可覆盖在肠黏膜表面,吸附病原体和毒素,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起到止泻作用。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的小儿急性胃肠炎患儿,服用时需注意用适量温水冲调,按正确剂量服用。
3.微生态调节剂:常用的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有助于急性胃肠炎的恢复。对于小儿来说,选择合适的益生菌制剂并按照推荐剂量使用,能在不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发挥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不同年龄小儿对益生菌的耐受和效果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
三、对症治疗
1.止吐治疗:若患儿呕吐严重,可适当使用止吐药物,但需谨慎选择。一般可选用具有止吐作用且适合小儿使用的药物,要考虑小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避免使用可能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喂养来减轻呕吐症状。
2.退热治疗:如果患儿伴有发热,当体温超过38.5℃且患儿出现不适等情况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退热措施,但要遵循儿科安全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退热方法,如松解衣物、适当减少被褥等物理降温方式,必要时可选用适合小儿的退热药物,但要严格注意药物的年龄禁忌和剂量要求,避免不规范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婴儿患急性胃肠炎时病情变化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呕吐次数、腹泻次数、体温及尿量等情况。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保持干燥,预防尿布疹。喂养时严格按照婴儿的喂养要求进行,保证喂养的卫生和安全。
2.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对于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患急性胃肠炎时,要更加谨慎处理。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以及急性胃肠炎对基础疾病的可能加重作用。例如,患有糖尿病的小儿发生急性胃肠炎时,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调整,因为呕吐、腹泻等可能导致血糖波动;患有哮喘的小儿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考虑对哮喘病情的影响等,要在治疗急性胃肠炎的同时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