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肺炎的发生与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相关。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中多种病毒可通过飞沫等传播,婴幼儿易感染;细菌感染中肺炎链球菌可经多种途径感染,营养不良等小儿易感染;支原体感染可通过飞沫传播,集体生活等易致传播。非感染因素有环境因素,空气质量差、居住环境不适宜易引发肺炎;还有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基础疾病如先心病易致肺炎,免疫缺陷病患儿易反复肺炎。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感染途径:多种病毒可引发小儿肺炎,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小儿呼吸道屏障功能较弱,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鼻等黏膜而感染。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肺炎较常见的病毒病原体,在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易造成传播。
2.年龄与病毒感染肺炎的关系: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易遭受病毒感染引发肺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较为多见,因为此阶段孩子的呼吸道解剖和免疫特点使其对该病毒的易感性较高。
(二)细菌感染
1.常见致病菌及感染机制:肺炎链球菌是导致小儿肺炎较为常见的细菌病原体。细菌可通过空气吸入、血行传播(如败血症时细菌可经血流到达肺部引发肺炎)等途径感染肺部。肺炎链球菌可在呼吸道定植,当小儿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细菌大量繁殖,侵袭肺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2.性别、年龄与细菌感染肺炎的关联:在不同年龄段小儿中均可发生细菌感染性肺炎,一般而言,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小儿更易被细菌感染。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男童在一些户外活动较多等情况下,接触细菌的机会相对可能略多,但这并非绝对导致感染的决定因素。
(三)支原体感染
1.支原体感染特点及传播:肺炎支原体也是引起小儿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支原体可通过飞沫传播,小儿感染后,支原体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肺部炎症。其潜伏期相对较长,起病相对较缓慢,可表现为顽固性咳嗽等特点。
2.生活方式与支原体肺炎的关系:儿童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学校、幼儿园等,由于密切接触,易发生支原体肺炎的传播。如果儿童生活环境通风较差,也会增加支原体感染的风险,因为支原体在相对密闭且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更易通过飞沫传播扩散。
二、非感染因素
(一)环境因素
1.空气质量与肺炎的关系:空气污染严重时,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化学污染物等可刺激小儿呼吸道,损伤呼吸道黏膜屏障,使小儿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发肺炎。例如,长期处于雾霾环境中的小儿,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增加肺炎发生几率。
2.居住环境温度、湿度影响:过冷或过热、过于干燥或潮湿的居住环境都可能影响小儿呼吸道的适应能力。例如,寒冷空气可使小儿呼吸道血管收缩,局部抵抗力下降;过于干燥的环境会使呼吸道黏膜干燥,不利于黏膜纤毛的正常运动,从而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引发肺炎。婴幼儿对居住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更为敏感,需要特别关注居住环境的适宜性。
(二)其他非感染因素
1.基础疾病影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由于心肺功能相对较弱,肺部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等功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进而引发肺炎。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肺淤血,有利于病原体在肺部定植和繁殖,增加肺炎的发生风险。
2.免疫功能低下:一些免疫缺陷病患儿,自身免疫系统不能正常发挥防御功能,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反复发生肺炎。比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几乎缺乏正常的免疫防御机制,极易遭受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出现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