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是骨髓炎
骨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起病急骤有高热等全身及局部症状,慢性反复局部红肿疼痛等;影像学检查中X线早期可能无异常,2周后有改变,CT可显早期及X线不易发现病变,MRI早期诊断价值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ESR及病原学检查有相应表现;需综合病史、体征及各项检查判断,不同人群骨髓炎有不同特点,如儿童多血源性长骨干骺端发病,老年人与基础病有关等,糖尿病患者需仔细判断。
一、临床表现
1.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患者常伴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寒战等全身症状,局部病变部位有疼痛、红肿、皮温升高,病变部位的肢体活动受限,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脓毒血症表现。例如,儿童发生急性骨髓炎时,下肢长骨部位的疼痛可能较为明显,患儿因疼痛而不愿活动患肢。
2.慢性骨髓炎:患者可反复出现局部的红肿、疼痛、窦道形成(窦道可排出脓性分泌物),病情迁延不愈,可伴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病变部位的骨骼可能出现变形、增粗等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发病后1-2周内)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周后可出现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见骨密度增高、骨质破坏区周围有硬化带形成等表现。例如,慢性骨髓炎患者的X线片上常能看到骨质的破坏、增生以及死骨形成等特征性改变。
2.CT检查:对于早期骨髓炎以及X线不易发现的病变部位,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骨膜下脓肿等情况。它能更准确地判断骨质破坏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发现X线检查难以察觉的微小病变。
3.MRI检查:MRI对骨髓炎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在病变早期即可发现骨髓内的异常信号。它可以清晰地显示骨髓水肿、软组织炎症等情况,对于判断骨髓炎的范围和程度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急性骨髓炎早期,MRI能够较早地发现骨髓组织的炎性改变。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急性骨髓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常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慢性骨髓炎患者血常规可正常或仅有轻度贫血表现,白细胞计数可能无明显异常,但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可能降低。
2.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CRP和ESR在骨髓炎患者中常升高,尤其是急性骨髓炎时,其升高的程度往往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当病情得到控制时,CRP和ESR可逐渐下降。例如,急性骨髓炎患者的CRP和ESR通常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经过有效的抗感染等治疗后,其数值会逐渐恢复正常。
3.病原学检查:通过穿刺病变部位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明确病原菌种类,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例如,从骨髓炎患者的窦道分泌物或病变部位穿刺液中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就可以针对性地选用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四、病史与体征综合判断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外伤史、感染史等。对于有外伤后出现局部感染症状,或有其他部位感染病灶蔓延至骨骼等情况的患者,结合局部的体征(如红肿、疼痛、压痛等)以及上述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为骨髓炎。例如,有足部外伤史后出现足部骨骼部位的疼痛、红肿,结合X线、实验室等检查结果,就需要考虑骨髓炎的可能。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判断骨髓炎时,需要综合考虑各自的特点。例如,儿童骨髓炎多与血源性感染有关,常发生在长骨的干骺端;老年人骨髓炎可能与机体抵抗力下降、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关;女性和男性在骨髓炎的发生率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等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力,增加骨髓炎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判断骨髓炎时更要仔细,因为这类患者感染不易控制,骨髓炎容易迁延不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