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是什么病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上皮化生性和增生性病变的特殊类型炎症,病因与感染、梗阻、结石、放疗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等,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及有相关病史人群,诊断靠尿常规、超声、膀胱镜及病理活检,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及时诊治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需预防原发疾病。
一、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感染因素:长期的膀胱感染,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反复刺激膀胱黏膜,可能引发腺性膀胱炎。有研究表明,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慢性膀胱炎,是腺性膀胱炎的诱发因素之一,细菌及其毒素长期刺激膀胱黏膜,导致黏膜发生病理改变。
梗阻因素:下尿路梗阻,如尿道狭窄、膀胱颈部梗阻等,会使尿液排出不畅,膀胱内压力增高,尿液反流等,进而刺激膀胱黏膜,促使腺性膀胱炎的发生。例如,前列腺增生患者由于尿道梗阻,尿液潴留,容易并发腺性膀胱炎。
其他因素:结石、盆腔放疗等也可能与腺性膀胱炎的发生有关。膀胱结石反复摩擦膀胱黏膜,可引起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长期刺激下可能导致腺性膀胱炎;盆腔部位接受放疗的患者,膀胱黏膜受到射线损伤,也可能出现腺性化生等改变。
二、临床表现
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这是比较常见的症状,患者会频繁地有排尿的感觉,且排尿时有急迫感和尿道的刺痛感。部分患者症状可能较轻,仅在劳累或抵抗力下降时发作,而病情较重者可全天出现这些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血尿的出现是由于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有些患者可能只是在尿常规检查时发现有红细胞,而有些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尿液发红。
排尿困难:当腺性膀胱炎合并膀胱颈部梗阻时,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的症状,表现为尿线变细、排尿费力等。
好发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这可能与女性尿道短,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等因素有关,但男性也可患病,特别是存在下尿路梗阻等情况的男性。
病史关联: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下尿路梗阻病史(如前列腺增生病史)、膀胱结石病史或盆腔放疗病史的人群,发生腺性膀胱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有长期慢性膀胱炎病史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逐渐发展为腺性膀胱炎。
三、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等,提示膀胱黏膜有炎症反应,但该检查不能确诊腺性膀胱炎,只是辅助诊断的手段之一。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膀胱壁的情况,发现膀胱黏膜是否有增厚、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但超声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特异性不高。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腺性膀胱炎的重要方法。通过膀胱镜可以直接观察膀胱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膀胱黏膜有片状充血、水肿,呈颗粒状或乳头状突起,病变多位于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及输尿管开口周围等部位。同时,可在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腺性膀胱炎的金标准,病理表现为膀胱黏膜上皮增生并伴有腺体化生。
四、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病变范围较小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例如,针对存在感染的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膀胱感染,待感染控制后,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缓解。但保守治疗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病变有可能进展。
手术治疗:对于病变范围较广、症状明显的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经尿道膀胱病变电切术等。手术可以切除病变的膀胱黏膜组织,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术后需要定期复查膀胱镜,因为腺性膀胱炎有复发的可能。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膀胱疾病,通过及时的诊断和合适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如存在下尿路梗阻等情况的人,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预防腺性膀胱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