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手术怎么做
结肠息肉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方式、术后护理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术前要评估患者病史、身体状况并进行肠道准备;手术方式有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术后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饮食及并发症;儿童、老年人、女性特殊时期有各自不同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出血倾向、心血管疾病史等。例如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中及术后出血风险较高,需提前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凝血功能。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评估其心功能状况,确保能耐受手术。
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电图等检查,以评估患者整体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手术。
2.肠道准备
一般在手术前1-2天开始进食少渣或无渣饮食,如米汤、藕粉等。
术前晚口服泻药进行肠道清洁,常用的泻药有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通过大量腹泻来清除肠道内的粪便,确保肠道清洁,便于手术操作,减少术中污染的风险。
二、手术方式
1.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
高频电切术:是较为常用的方法。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刀导入肠道,接近息肉后,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而达到切除目的。对于较小的有蒂息肉,可直接用圈套器套住息肉蒂部,然后通电切除;对于无蒂或广基息肉,可采用黏膜下注射后进行电切等方式。
氩离子凝固术(APC):利用氩气作为导电介质,将高频电流输送到组织表面,使组织凝固坏死。适用于一些较小的、平坦的息肉或电切后创面的止血等情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较大的、怀疑有癌变倾向的息肉,可采用该方法。通过黏膜下注射将病变部位与基层分离,然后用内镜下的器械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这种手术方式能完整切除病变组织,有助于明确病理诊断,但操作相对复杂,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
三、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一般每30-60分钟监测一次,直至平稳。
禁食时间根据息肉大小、数量及手术方式而定,一般较小的息肉切除后可短暂禁食,然后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果汁等,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便血等情况。如果出现剧烈腹痛或大量便血,提示可能有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需及时处理。
2.并发症观察与处理
出血:术后少量出血较为常见,表现为粪便隐血阳性。如果出现大量出血,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一旦发生出血,需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内镜下止血、输血等。
穿孔: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需立即进行手术修补等治疗。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结肠息肉相对较少,但如果发生,手术时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在肠道准备时要注意泻药的用量,避免因腹泻导致脱水等情况。术后护理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因为儿童表达不适的能力相对较弱,需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2.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术前要充分评估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调整基础疾病的用药,确保手术安全。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术后活动相对减少,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在饮食恢复方面,要根据老年人的消化功能逐渐调整,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3.女性特殊时期
女性月经期间进行结肠息肉手术需谨慎,因为月经期间凝血功能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增加手术出血风险。如果可能,尽量避开月经周期进行手术。术后要注意观察阴道出血等情况与手术的关系,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