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慢阻肺可通过中药内服(辨证论治)、针灸(选穴及操作)、推拿按摩(手法及部位)、康复锻炼(呼吸训练、运动锻炼)治疗,不同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中医治疗各有方法且需关注不同人群情况以达治疗及保障安全目的
一、中药内服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肺脾气虚证:常见症状有咳嗽气短、咳痰清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治以补肺健脾,方用六君子汤加减,该方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被证实能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免疫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肺肾阴虚证:表现为咳嗽少痰、气短喘促、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治法为滋补肺肾,常用百合固金汤等方剂进行调理,相关研究显示其对缓解患者症状有一定作用。
3.痰浊阻肺证:以咳嗽痰多、色白质黏、胸闷气短等为主要表现,治疗宜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是常用方剂,临床应用表明可减轻患者咳痰、喘息等症状。
4.阳虚水泛证:可见水肿、下肢为甚、心悸喘咳、怕冷等症,治当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等方剂有相应疗效,能改善患者水湿内停相关症状。
二、针灸治疗
(一)选穴原则
根据慢阻肺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穴位,肺脾气虚证可选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肺肾阴虚证可选用肺俞、肾俞、太溪等穴;痰浊阻肺证选取丰隆、中脘、脾俞等穴;阳虚水泛证则选肾俞、命门、足三里等穴。
(二)操作方法
通过针刺或艾灸等方式刺激穴位,针刺需根据患者体质等因素把握合适的补泻手法,艾灸有温和灸、雀啄灸等,临床研究证实针灸能调节慢阻肺患者机体功能,改善肺通气功能等。
三、推拿按摩
(一)手法及部位
可采用揉按胸背部、搓擦胁肋、点按穴位等手法,部位主要涉及胸部的膻中、中府、云门等穴,背部的肺俞、定喘等穴。通过推拿按摩能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胸闷、气短等症状,相关实践表明对慢阻肺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四、康复锻炼辅助
(一)呼吸训练
1.腹式呼吸: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长期坚持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活动度,提高肺活量。
2.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10-20分钟,每日3-4次。缩唇呼吸能延长呼气时间,减少气道塌陷,改善通气功能。
(二)运动锻炼
1.散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每天进行适量散步,速度以稍快于正常步行为宜,每次散步15-30分钟,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耐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2.太极拳:选择简化太极拳等适合慢阻肺患者的太极拳套路进行练习,每周练习3-5次,每次20-30分钟。太极拳动作柔和,能调节呼吸与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及整体身体状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慢阻肺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在中医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肝肾功能等变化,因为中药代谢可能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针灸推拿时手法要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导致患者不适。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具体体能调整锻炼强度和方式。
(二)儿童患者
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如有相关情况,中医治疗需格外谨慎,一般优先采用外治等相对温和的方法,如小儿推拿等,且推拿手法要轻柔,严格遵循儿科推拿规范,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中药内服,同时要关注儿童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确保安全。
(三)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进行中医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及治疗手段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中药内服需谨慎选择对胎儿及婴儿无不良影响的药物,针灸推拿时要避开腹部、腰骶部等可能影响妊娠的部位,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