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患儿护理包括一般护理(环境管理、休息与体位)、呼吸道护理(清理痰液、吸痰操作)、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症状)、饮食护理(合理喂养、进食注意事项)、用药护理及特殊人群护理(新生儿、早产儿、有基础疾病患儿的特殊护理),通过多方面护理保障患儿康复,如适宜环境助呼吸,清理痰液防窒息,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合理饮食促恢复,规范用药并针对特殊人群精细护理。
一、一般护理
1.环境管理:保持患儿居住环境安静、整洁,室温维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5~65%。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助于患儿呼吸通畅,减少呼吸道黏膜干燥,利于痰液排出。例如,干燥的环境可能导致患儿呼吸道分泌物黏稠,不易咳出,而合适的温湿度可改善这一情况。
2.休息与体位: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可采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对于婴幼儿,可经常抱起更换体位,促进痰液引流。因为半卧位能使膈肌下降,扩大胸腔容积,改善呼吸功能;更换体位有助于松动肺部痰液,使其向大气道移动,便于咳出。
二、呼吸道护理
1.清理痰液:鼓励患儿多饮水,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对于痰液黏稠的患儿,可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如使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湿化气道,促进痰液排出。雾化吸入能将药物变成微小颗粒,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达到湿化和稀释痰液的目的。
2.吸痰操作:若患儿痰液较多,咳嗽无力,可进行吸痰操作。吸痰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吸痰前需先给患儿吸氧,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等情况,吸痰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不超过15秒。吸痰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患儿缺氧、呼吸道黏膜损伤等不良后果,因此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三、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小儿肺炎患儿体温可高可低,若体温持续升高或出现体温不升,可能提示病情加重;呼吸频率的改变也是观察重点,若呼吸急促(婴儿呼吸>60次/分,幼儿呼吸>50次/分,儿童呼吸>40次/分)或出现呼吸困难(如鼻翼扇动、三凹征等),提示缺氧情况严重;心率加快可能与发热、缺氧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发现并处理。
2.症状观察:观察患儿咳嗽、咳痰的情况,以及有无喘憋、口唇发绀等表现。若咳嗽加剧、咳痰增多且性质改变,或出现喘憋加重、口唇发绀,可能提示肺部感染加重或出现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需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四、饮食护理
1.合理喂养: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对于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若人工喂养,要注意奶量的适宜,避免呛咳。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提高患儿的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例如,蛋白质是机体修复的重要物质,维生素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高热量饮食可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
2.进食注意事项:进食时要注意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呛咳。对于吞咽困难的患儿,可少量多次喂养。呛咳可能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等严重后果,因此需特别注意喂养方式。
五、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例如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用药后的体温变化、感染症状改善情况等。同时,要了解不同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如某些抗生素可能有胃肠道反应等,但具体的药物服用指导严禁涉及。
六、特殊人群护理提示
对于新生儿或早产儿患肺炎时,护理需更加精细。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稳定,因为新生儿和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同时,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对患儿造成额外损伤。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要密切观察其心功能情况,严格按照基础疾病的护理要求进行综合护理,注意预防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