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怎么回事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由饮食不当、病原体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有基础病史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急性胃肠炎的定义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当、病原体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二、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是常见的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儿童等人群易受轮状病毒感染,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集体场所易暴发流行。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污染食物等引发感染,比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可能导致急性胃肠炎。
寄生虫感染:如溶组织阿米巴、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也可引起肠道炎症反应。
2.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进食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食用腐败、受污染食物等都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急性胃肠炎。
药物刺激: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可能对胃肠黏膜有刺激,导致急性胃肠炎。
过敏反应:个别人群对特定食物过敏,食用后出现胃肠的过敏反应进而引发急性胃肠炎。
三、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患者常出现频繁恶心,继而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
腹痛腹泻:腹痛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隐痛、绞痛等,腹泻次数较多,可为稀水便、黏液便等。
2.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表现,若腹泻、呕吐严重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或出现心慌、乏力等电解质紊乱相关表现。
四、诊断方法
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饮食情况、不洁食物接触史、疾病接触史等。
2.体格检查:可能有腹部不同程度压痛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可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可正常或偏低等。
粪便检查:可发现病原体等相关情况。
病原体检测:通过粪便等标本检测出相应的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建议暂时禁食或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稀粥等,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2.对症治疗
止吐:若有明显呕吐,可适当采取措施缓解呕吐症状。
止泻:腹泻明显时可使用相关药物等缓解,但需谨慎用药。
补液:存在脱水、电解质紊乱时需及时补液纠正,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方式。
3.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明确时可考虑使用抗感染药物,但需遵相关规范,病毒感染一般不首选抗感染药物。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患急性胃肠炎时腹泻、呕吐易导致脱水等情况,需密切关注儿童精神状态、尿量等,及时补液,且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饮食上需更加注重清淡、易消化,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患急性胃肠炎时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情况,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补液等需更精准监测,用药也需考虑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饮酒人群,患急性胃肠炎时需更加注意戒酒,调整饮食,因为酒精会加重胃肠黏膜损伤;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人群,患病后需注意休息调整作息,利于身体恢复。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有糖尿病病史患者患急性胃肠炎时,需注意血糖监测及饮食对血糖的影响,因为腹泻、进食改变等可能影响血糖波动;有胃肠基础疾病患者如胃溃疡患者患急性胃肠炎时,需更加谨慎用药,避免加重胃肠黏膜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