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辅助检查方法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肝功能(胆红素等可能升高);影像学检查中腹部超声是首选,可发现胆囊增大、壁增厚、结石等,CT用于超声不明确时,MRCP用于怀疑胆道梗阻等复杂情况;其他检查如胆囊放射性核素扫描是“金标准”之一,特殊情况时采用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机体免疫细胞被激活,白细胞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会聚集到炎症部位发挥作用,通过检测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炎症,对于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有辅助价值,一般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至(10-20)×10/L甚至更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80%以上。
2.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发生时迅速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急性胆囊炎患者CRP通常明显升高,可用于评估炎症的活动情况,一般CRP值可高于正常参考值(通常<10mg/L)数倍甚至更高。
3.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可能升高,尤其是结合胆红素,因为胆囊炎症可能影响胆管的引流,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也可能轻度升高,这是由于炎症累及肝脏或胆道梗阻引起肝细胞的损伤,通过检测肝功能可以了解肝脏和胆道的功能状态,正常情况下血清胆红素<17.1μmol/L,ALT、AST等正常参考值各有不同范围,若有炎症损伤会超出正常范围。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是诊断急性胆囊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增大,正常胆囊长径一般不超过9cm,宽径不超过3.5cm,若胆囊长径≥10cm或宽径≥4cm可考虑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一般<3mm,若胆囊壁厚度≥3mm且呈“双边征”(即胆囊壁内层和外层高回声,中间低回声带)则高度提示急性胆囊炎;还可发现胆囊内结石,约90%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超声对胆囊结石的检出率较高,能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腹部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辐射,儿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也可选择,因为其相对安全且能有效获取胆囊相关信息来辅助诊断急性胆囊炎。
2.CT检查:在腹部超声诊断不明确时可考虑CT检查。急性胆囊炎在CT上可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积液、胆囊增大等,还能发现是否存在胆囊结石等情况。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一般不作为首选,对于一些复杂病例或超声难以清晰判断的情况,CT能提供更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来辅助诊断急性胆囊炎。例如对于肥胖患者,超声检查可能受肠道气体等干扰,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胆囊及周围组织的情况。
3.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于怀疑合并胆道梗阻等复杂情况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有重要价值。它可以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结构,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胆道结石、胆道梗阻等情况,对于明确急性胆囊炎的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帮助。但MRCP检查相对复杂,费用较高,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会考虑使用,特殊人群如装有心脏起搏器等磁共振禁忌证的患者不能进行该检查。
三、其他检查
1.胆囊放射性核素扫描:如99mTc-依替菲宁扫描,是诊断急性胆囊炎的“金标准”之一。正常情况下,放射性核素会被肝细胞摄取并分泌至胆道系统,然后排入肠道。若胆囊不能摄取放射性核素或延迟显影,且肠道内有放射性出现,而胆囊区无放射性,则提示急性胆囊炎,因为此时胆囊管梗阻,胆囊不能摄取和排泄放射性核素。但该检查相对较少用于常规诊断,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且高度怀疑急性胆囊炎时才会采用,特殊人群如对放射性核素过敏等情况需要谨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