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选穴遵循局部与循经取穴结合原则,局部选肾俞、大肠俞等,循经选委中、环跳等;针刺有相应角度、深度和行针手法;艾灸可选肾俞、大肠俞等穴位,有温和灸等方法;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患者针灸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选穴原则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选穴多遵循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的原则。局部取穴主要是选取腰部病变局部的穴位,如肾俞、大肠俞等,这些穴位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的腰椎区域,改善局部的气血运行。循经取穴则是根据经络循行路线选取相关穴位,比如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足太阳膀胱经气血不畅关系密切。
二、常用穴位
1.腰部局部穴位
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是肾脏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针刺肾俞可调节肾脏功能,从中医理论角度,肾主骨,对于腰椎相关病症有一定的调理作用。现代研究认为,针刺肾俞可以改善腰部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大肠俞:同样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是大肠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部位,腰部病变时,针刺大肠俞能对大肠功能及腰部气血起到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腰椎周围的气血环境。
2.循经远端穴位
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腰背委中求”,委中是治疗腰背部病症的重要远端穴位。针刺委中可以疏通膀胱经的气血,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部疼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环跳:属足少阳胆经,是治疗下肢病症的常用穴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下肢放射痛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三、针刺操作方法
1.针刺角度与深度
腰部穴位针刺时,肾俞、大肠俞等穴位一般采用直刺或斜刺的方法,深度通常在1-1.5寸左右,要注意避免刺伤肾脏等重要脏器。对于循经远端穴位如委中,直刺深度约1-1.5寸;环跳穴针刺时,一般采用直刺,深度根据患者体型等因素调整,通常在2-3寸左右。
2.行针手法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提插补泻和捻转补泻等。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选择补泻手法。例如,对于体质较弱、疼痛较虚性的患者,可采用补法;对于实证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采用泻法。提插补泻是通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进行上提下插的操作,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法,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法;捻转补泻是通过捻转针体,捻转角度大、频率快为泻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为补法。
四、艾灸治疗方法
1.艾灸穴位选择
可选择腰部的肾俞、大肠俞以及循经远端的命门等穴位。命门属督脉,是人体阳气的重要穴位,艾灸命门可以温补肾阳,对于因肾阳虚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艾灸操作方法
艾灸有温和灸、雀啄灸等方法。温和灸是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皮肤约2-3厘米处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每穴艾灸10-15分钟左右;雀啄灸是将艾条点燃后,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熏烤穴位,频率约每分钟10-15次,同样每次每穴艾灸10-15分钟。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针灸治疗时要特别注意针刺的深度和手法,由于儿童骨骼、肌肉等组织发育尚未完全,应采用更轻柔的针刺手法,针刺深度也应较成人浅,避免过度刺激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2.孕妇患者:孕妇腰部针灸需谨慎,尤其是腰骶部的穴位,如肾俞、大肠俞等,因为针刺可能会引起子宫的收缩,增加流产等风险。一般不建议对孕妇进行腰部的常规针灸治疗,若有特殊情况,需在专业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且针刺手法要轻柔。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针灸时针刺腰部穴位要更加小心,避免用力不当导致骨折等情况。在艾灸时,要注意控制艾灸的距离和时间,防止皮肤烫伤,因为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对温度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