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症是什么意思
隐睾症是睾丸未按正常过程从腹腔降入阴囊的先天性疾病,早产儿等发病概率高,危害包括影响生育、增加恶变风险、致心理问题,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等,治疗有激素和手术,早产儿及有家族病史儿童需特殊关注
发病情况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早产儿发生隐睾症的概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早产儿的内分泌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关,体内的促性腺激素等调节睾丸下降的相关激素水平可能不稳定,影响睾丸的正常下降过程。足月儿中也有一定比例的隐睾症发生,一般足月男婴隐睾症的发生率约为3%,1岁时约为0.66%。
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男性婴儿身上,女性不存在睾丸下降的问题,所以隐睾症是男性特有的先天性生殖系统疾病。
生活方式因素:目前没有明确的生活方式因素直接导致隐睾症,但母亲在孕期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有一定影响,比如孕期吸烟、饮酒等,可能会干扰胎儿内分泌环境,从而增加胎儿患隐睾症的风险。
病史因素:如果家族中有隐睾症病史,那么后代患隐睾症的遗传易感性会增加。此外,一些有先天性内分泌疾病的患儿,如垂体功能减退等,也更容易出现隐睾症,因为内分泌异常会影响调节睾丸下降的激素分泌和作用。
隐睾症的危害
对生育功能的影响:隐睾症患者由于睾丸所处的腹腔内温度高于阴囊温度,而睾丸生精需要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导致精子生成障碍,单侧隐睾症患者约有50%-60%会出现不育,双侧隐睾症患者几乎都会出现不育。
恶变风险:隐睾症患者睾丸发生恶变的风险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得多,腹腔内的睾丸恶变率约为正常睾丸的20-48倍,腹股沟管内睾丸恶变率约为正常睾丸的5-10倍。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恶变风险会逐渐增加。
心理影响:隐睾症患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身生殖器官的异常而产生心理压力,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尤其是在进入青春期后,对自身身体形象和生殖功能的担忧可能会更加明显。
隐睾症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睾丸的位置,一般在阴囊内触摸不到睾丸时,会进一步检查腹股沟管区域等可能存在睾丸的位置。但对于一些位置较高的隐睾,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定位隐睾的位置,确定睾丸是在腹腔内、腹股沟管内还是其他异常位置,超声检查无创且方便,可以多次复查观察睾丸情况。
CT和MRI检查:对于位置非常隐匿的隐睾,超声检查难以明确时,可以考虑CT或MRI检查,这些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腹腔内等深部位置的睾丸情况,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因为它们相对费用较高且有一定的辐射风险(CT)。
隐睾症的治疗
激素治疗:对于出生后6个月内的患儿,如果睾丸还有可能自行下降,可以尝试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激素进行治疗,通过激素刺激促进睾丸下降,但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
手术治疗:一般对于出生后6个月后仍未自行下降的隐睾,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睾丸下降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将睾丸固定在阴囊内,以恢复正常的生精环境和降低恶变风险等。手术的最佳时机一般建议在1岁-2岁之间进行,因为年龄越大,对睾丸生精功能的影响可能越明显。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早产儿:早产儿发生隐睾症的概率较高,需要密切观察,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密切关注睾丸的下降情况,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在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时要更加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对早产儿影响最小的检查和治疗方式。
有家族病史的儿童:对于有隐睾症家族病史的儿童,从新生儿时期开始就要加强监测,因为这类儿童属于高危人群,一旦发现睾丸未正常下降,要尽早进行评估和干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降低隐睾症带来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