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关节炎是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的无菌性炎性关节病,属脊柱关节炎类型,由特定病原体感染引发免疫反应致病,有关节及关节外表现,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感染相关:多由特定病原体感染引发,常见的肠道感染病原体有志贺菌、沙门菌、耶尔森菌等,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多为衣原体等。病原体的某些成分作为抗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关节等部位出现炎症。例如,肠道感染后,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被激活,免疫细胞被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关抗原时,就会引发异常的免疫应答,导致关节炎症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关节表现:多为不对称性下肢大关节炎,如膝关节、踝关节等受累较为常见。起病较急,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发热、活动受限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指(趾)炎,表现为指(趾)端的肿胀、疼痛,类似腊肠指(趾)。
关节外表现
皮肤黏膜:可出现溢脓性皮肤角化症,多见于足底、手掌,表现为皮肤的红斑、丘疹、角化过度等;还可出现龟头炎、宫颈炎等,男性患者龟头炎较为常见,表现为龟头部位的红斑、溃疡等,女性患者可出现宫颈炎相关表现。
眼部:约1/3的患者会出现眼部受累,如前葡萄膜炎,表现为眼睛红肿、疼痛、视物模糊等。
泌尿系统:可出现尿道炎相关表现,如尿频、尿急、尿痛等,但尿液检查一般无明显的感染病原体。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有前驱感染史,随后出现关节炎、关节外表现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病原体相关检查,如肠道感染患者可进行粪便病原体检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可进行相关病原体的核酸检测等。关节液检查一般为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等表现,后期可能出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改变;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早期关节炎症的检测更为敏感,可发现关节滑膜增厚、骨髓水肿等改变。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关节疼痛、肿胀明显的患者,可适当制动受累关节。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维生素、蛋白质等摄入。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常用的有布洛芬等;对于病情较重、有外周关节严重受累或有眼炎等关节外表现的患者,可能会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柳氮磺吡啶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由医生综合判断后决定。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反应性关节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密切关注关节功能和生长发育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药物选择上需更加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等。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反应性关节炎的治疗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要更加谨慎,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可能会增加胃肠道出血、肾功能损害等风险,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胃肠道症状。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发生反应性关节炎时,药物的使用需权衡对胎儿、婴儿的影响。例如,一些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妊娠期间应避免使用,哺乳期用药也需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时需更加谨慎。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加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加重胃肠道疾病患者的胃肠道溃疡、出血等风险,需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使用相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