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是肱骨头从肩胛盂内脱出,有前脱位、后脱位等类型,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方肩畸形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康复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肩关节脱位的类型
前脱位:最为常见,约占肩关节脱位的95%以上。前脱位又可分为喙突下脱位、盂下脱位和锁骨下脱位等亚型。喙突下脱位时,肱骨头位于肩胛下肌与喙突之间;盂下脱位时,肱骨头位于肩胛盂下方;锁骨下脱位时,肱骨头移至锁骨下。前脱位多因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时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沿上肢传导至肩关节,使肱骨头突破关节囊前壁造成脱位。
后脱位:相对少见,多由于肩关节受到来自前方的暴力,或上肢过度内旋、内收等间接暴力所致,肱骨头脱至肩胛盂后方。
盂下脱位:肱骨头脱出于肩胛盂下方,这种脱位较为少见,常因上肢过度外展外旋暴力引起。
肩峰下脱位:肱骨头脱至肩峰下,也较少见,多由直接暴力冲击肩峰下区域导致。
肩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肩关节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患者常用健手托住患侧前臂,头部向患侧倾斜。
特殊体征:方肩畸形,肩关节失去正常的圆钝平滑轮廓,呈现方肩样外观;肩峰明显突出,喙突下或锁骨下可摸到脱出的肱骨头;Dugas征阳性,即患侧肘部贴近胸壁时,手掌不能触及健侧肩部,或手掌触及健侧肩部时,肘部不能贴近胸壁。
肩关节脱位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肩关节的外形、触诊确定肱骨头的位置以及进行Dugas征等特殊体征检查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肩关节脱位。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肩关节脱位的常规方法,可明确脱位的类型(如前脱位、后脱位等)以及是否合并骨折等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脱位或X线检查难以明确的情况,可进一步行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有助于发现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
肩关节脱位的治疗原则
复位:一旦确诊肩关节脱位,应尽早进行复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足蹬法(Hippocrates法)、牵引回旋法等。足蹬法是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侧,双手握住患侧腕部,足跟置于患侧腋窝,沿肱骨干纵轴方向持续牵引并内收、内旋上臂,利用足跟作为支点将肱骨头挤入关节盂内完成复位;牵引回旋法适用于肌肉发达的患者,通过持续牵引并配合上臂的外旋、内收等回旋动作使肱骨头复位。
固定:复位成功后需要进行固定,一般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肘关节屈曲90°,固定3周左右,后脱位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长。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活动情况。
康复治疗:固定解除后,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包括肩关节的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以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康复训练需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强度,防止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不同人群肩关节脱位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肩关节脱位相对较少见,多发生在肩部受到较大暴力时,由于儿童的肩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相对松弛,复位相对容易,但复位后固定要更加注意,避免固定不当影响儿童肩关节的正常发育。儿童在日常生活和玩耍中要注意避免肩部受到过度的牵拉等暴力,家长要加强看护。
成年人:成年人肩关节脱位较为常见,多与运动损伤、意外创伤等有关。成年人在进行体育活动(如篮球、排球等)时要注意做好防护,一旦发生脱位要及时就医复位。在康复期间要严格按照康复计划进行训练,以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老年人:老年人肩关节脱位常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脱位后复位相对较难,固定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炎、压疮等。老年人本身骨质脆弱,发生脱位后要密切关注骨折等合并情况,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再次受伤,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以改善骨质疏松状况,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