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折导致脊髓损伤怎么办
颈椎骨折致脊髓损伤需先正确现场急救保持脊柱制动,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分保守(牵引、药物)和手术(有指征时行前路或后路手术),康复分早期(肢体、呼吸功能训练)和后期(步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有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急救处理
颈椎骨折导致脊髓损伤时,首先要确保现场急救的正确。应保持患者脊柱制动,避免随意搬动,防止脊髓损伤进一步加重。可使用硬板担架等进行搬运,若患者有呼吸困难等情况,需及时进行通气支持等急救措施。
二、医疗评估与诊断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能初步了解颈椎骨折的部位、类型等情况,如是否为椎体压缩骨折、骨折脱位等,但对于脊髓损伤的细微情况显示有限。
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碎片的位置、椎体的三维结构等,有助于准确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
MRI检查:是评估脊髓损伤的重要手段,能够明确脊髓是否受压、脊髓损伤的范围和程度等,如是否存在脊髓水肿、出血、横断等情况。
三、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牵引治疗:对于某些稳定性较好的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可采用颅骨牵引等方法,通过牵引来复位骨折,减轻脊髓的压迫。例如,持续的颅骨牵引可以使颈椎处于适当的位置,促进骨折的复位和稳定。
药物治疗: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的修复。但药物使用需遵循医疗规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应用。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颈椎骨折伴有明显的脊髓压迫,如骨折块突入椎管内、脱位严重等情况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脊髓的压迫,稳定颈椎结构。例如,对于椎体骨折脱位且脊髓受压的患者,行椎管减压、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
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等。前路手术主要是通过前方入路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进行骨折复位和内固定;后路手术则是通过后方入路进行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等操作。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肢体功能训练: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肢体的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对于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可进行关节的屈伸活动等被动训练。
呼吸功能训练:由于脊髓损伤可能影响呼吸肌功能,需进行呼吸训练,如深呼吸、有效咳嗽等,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后期康复
步行训练:对于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部分功能保留的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可使用辅助器具如轮椅、步行器等,逐步恢复行走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帮助患者提高自理能力。
五、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颈椎骨折导致脊髓损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骨骼、脊髓等组织的特点,康复过程中需更加注重轻柔的康复训练,避免过度牵拉等导致二次损伤。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脊髓损伤可能影响其神经功能的正常发育。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以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脊髓损伤的恢复。康复训练时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因训练强度过大引发其他并发症。
3.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考虑到其生理特点,如月经周期等对身体状况的影响。在药物使用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同时,在康复训练的心理支持方面要给予更多关注,因为脊髓损伤可能对女性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如自卑、焦虑等情绪,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来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疾病状态。
4.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急救和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防止因手术、牵引等操作引发心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在康复过程中,要调整康复训练方案,避免因康复训练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