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因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不同有不同症状表现。婴幼儿期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不明显;儿童期有典型尿路刺激症状、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女婴更易感染且反复风险高,男童少见但有先天畸形易感染且局部症状不典型;饮水过少会增加感染风险及加重症状,卫生习惯不良易引发感染;有先天性尿路畸形病史者易反复发作且症状不典型,有泌尿系统器械检查或手术史者感染风险增加且症状可能复杂。
一、小儿尿路感染的症状表现
(一)婴幼儿期症状
1.全身症状为主:多不典型,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甚至有寒战、面色苍白、拒食、呕吐、腹泻等表现,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等情况。这是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容易扩散至全身,以全身症状掩盖局部尿路刺激症状。
2.局部症状不明显:婴幼儿难以准确表达局部不适,可能仅表现为排尿时哭闹,尿布有异味等。由于尿路解剖结构特点,婴幼儿尿道短、外口暴露且易受污染,感染时局部症状常被全身症状遮盖。
(二)儿童期症状
1.典型尿路刺激症状:年长儿可出现与成人相似的尿路刺激征,如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迫不及待排尿的感觉)、尿痛(排尿时尿道或会阴部疼痛),部分患儿还可出现血尿,尿液外观可呈洗肉水样或镜下可见红细胞增多。这是因为儿童的尿路解剖及生理功能逐渐接近成人,感染时局部刺激症状相对容易表现出来。
2.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但一般较婴幼儿期相对较轻,体温多在38.5℃以下,发热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这与儿童的免疫系统较婴幼儿期有所成熟有关,但仍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全身情况。
二、不同性别小儿尿路感染症状的差异
(一)女婴
女婴由于尿道短且靠近肛门,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症状除上述婴幼儿期表现外,局部卫生不良时,外阴部可能出现发红、有异味等情况,且反复尿路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女婴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尿路更容易受到外界细菌污染,如不注意会阴部清洁,粪便等容易污染尿道引发感染。
(二)男童
男童尿路感染相对女婴少见,但如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如尿道下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则易发生尿路感染,症状与儿童期表现类似,可能出现排尿不适、发热等,但因解剖结构特点,局部症状相对女婴更不典型。
三、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症状特点
(一)饮水过少
若小儿平时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尿液对尿道的冲刷作用减弱,细菌更容易在尿路滋生繁殖,从而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且感染后症状可能更易加重,如尿频、尿痛等刺激症状可能更明显。因为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尿液,减少细菌在尿路停留的机会。
(二)卫生习惯不良
不注意会阴部清洁,尤其是女婴,大便后未从前往后擦拭,容易将粪便中的细菌带到尿道周围引发感染,出现相应的尿路感染症状;男童不注意清洗阴茎等,也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引发感染。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小儿尿路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不良卫生习惯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及加重症状。
四、有病史小儿尿路感染的症状特点
(一)有先天性尿路畸形病史
此类小儿尿路感染容易反复发作,且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一般的发热、排尿不适等症状外,可能更容易出现肾功能损害相关的表现被掩盖,或者感染难以通过常规治疗控制。因为尿路畸形会改变尿液的正常引流,导致细菌容易残留繁殖,即使经过治疗,也容易再次复发,且由于畸形的存在,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更加仔细地监测。
(二)有泌尿系统器械检查或手术史
在器械检查或手术后,小儿尿路感染的风险增加,症状可能在检查或手术后不久出现,表现为发热、尿痛、尿频等,且由于有创伤史,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更复杂,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因为器械操作可能引入细菌,增加感染机会,且术后机体抵抗力可能相对较低,感染容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