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怎么处理
小儿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环境休息、饮食)、病因治疗(病毒感染对症支持或用抗病毒药,细菌感染用敏感抗生素)、对症治疗(吸氧、祛痰、退热),特殊人群(早产儿、有基础疾病患儿)需特殊注意,还需通过增强体质、避免交叉感染、预防接种来预防肺炎。
一、一般治疗
1.环境与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维持在20℃~22℃,湿度55%~65%为宜。让患儿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身体恢复。对于婴幼儿,要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尽量让其处于舒适的体位,便于呼吸。
2.饮食:给予患儿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儿多饮水,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对于吃奶的婴儿,应少量多次喂养,避免呛奶。如果患儿存在严重呕吐或进食困难,可适当进行静脉补液,保证营养和水分的供应。
二、病因治疗
1.病毒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肺炎,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目前对于大多数病毒性肺炎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部分病毒有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流感病毒可使用奥司他韦等,但需在医生评估后合理使用,且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要考虑小儿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对药物的耐受性等不同。
2.细菌感染:对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肺炎,需要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常见的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在选用抗生素时要严格遵循用药原则,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合理用药。
三、对症治疗
1.吸氧:如果患儿存在缺氧表现,如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应给予吸氧治疗。根据患儿的缺氧程度调整吸氧的流量和浓度,一般可通过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严重缺氧时可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2~4L/min,氧浓度50%~60%。吸氧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情况。
2.祛痰: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以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婴幼儿,还可通过翻身、拍背等方法辅助痰液排出,拍背时要注意手掌呈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儿背部。
3.退热:当患儿体温超过38.5℃且伴有不适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可选用温水擦浴等方法,温水温度32℃~34℃为宜,擦浴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药物降温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但要严格按照患儿的年龄和体重计算药物剂量,避免超量使用。同时要注意低龄儿童使用退热药物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发生肺炎时病情往往进展较快,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体温等。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因为早产儿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较弱。吸氧时要严格控制氧浓度和吸氧时间,防止发生氧中毒等并发症。
2.有基础疾病患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的患儿发生肺炎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针对肺炎进行综合治疗。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和疗效的影响,加强对基础疾病相关指标的监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要注意心功能的变化等。
五、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鼓励小儿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对于婴幼儿要按时添加辅食,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2.避免交叉感染: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接触患儿前要洗手,患儿居住的房间要定期通风换气。如果家庭成员中有呼吸道感染患者,要注意与小儿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预防接种: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如接种肺炎疫苗等,可有效预防肺炎的发生。不同年龄段的小儿接种相应的肺炎疫苗,能降低感染肺炎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危小儿,如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小儿等,接种肺炎疫苗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