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诊断的主要依据
颅底骨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临床表现有颅前窝骨折的熊猫眼征、脑脊液鼻漏等,颅中窝骨折的耳后乳突区皮下淤血、脑脊液耳漏等,颅后窝骨折的枕下及乳突部皮下淤血等,且症状多在头部外伤后较短时间出现;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初步观察但敏感性低,CT有较高分辨率,能显示骨折部位等;脑脊液检查通过检测鼻腔或外耳道流出液体含脑脊液成分来支持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颅前窝骨折:常出现熊猫眼征,即双侧眼睑皮下淤血,呈现类似熊猫眼的表现,这是由于骨折导致血液向眶周组织渗透所致;还可能有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鼻腔流出,是因为颅前窝骨折累及筛骨,使蛛网膜下腔与鼻腔相通,脑脊液由此漏出。此外,患者可能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等症状,与嗅神经受损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由于自身身体状况差异,嗅神经受损后的表现可能在程度上略有不同,但基本病理机制相同。对于有头部外伤史且出现上述典型颅前窝骨折相关表现的患者,需高度怀疑颅前窝骨折。
颅中窝骨折:可出现耳后乳突区皮下淤血(Battle征),这是因为骨折导致血液积聚在乳突区域皮下;有脑脊液耳漏,脑脊液经外耳道流出,是由于骨折累及颞骨岩部,使蛛网膜下腔与中耳相通,脑脊液由此漏出;还可能伴有面神经或听神经损伤的表现,如面瘫、听力下降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头部外伤后发生颅中窝骨折的风险不同,例如经常进行高风险运动(如攀岩、滑雪等)的人群,头部受伤后发生颅中窝骨折的概率相对较高。
颅后窝骨折:常在枕下及乳突部出现皮下淤血,患者可能有后组脑神经损伤的表现,如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对于有头部外伤病史且出现相应颅后窝骨折临床表现的患者,要考虑颅后窝骨折的可能。
2.症状出现时间:颅底骨折相关的临床表现通常在头部外伤后较短时间内出现,一般数小时至数天内可表现出上述典型症状,但也有少数情况可能因受伤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症状出现时间稍有延迟。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在头部外伤后数天才逐渐出现熊猫眼征等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诊断价值:可初步观察颅底骨结构是否存在骨折线等异常情况,但X线对于颅底骨折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尤其是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可能难以发现。不过,对于一些典型的颅底骨折,X线检查仍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不同年龄患者的颅底骨结构有所差异,儿童的颅底骨相对较软,在X线检查时可能需要注意与正常结构的鉴别;而成年人的颅底骨结构相对稳定,X线检查相对更容易发现明显的骨折线。
2.CT检查
优势:是诊断颅底骨折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具有较高的分辨率。通过CT平扫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底骨折的部位、骨折线走行以及是否伴有颅内积气等情况。例如,能够明确颅前窝骨折时筛骨是否有骨折,颅中窝骨折时颞骨岩部是否有骨折等。对于不同生活方式导致头部受伤的患者,CT检查都能较为准确地判断颅底骨折情况,而且可以根据CT图像评估骨折对周围结构的影响程度。在儿科患者中,进行CT检查时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等问题,以保障儿童的健康。
表现:可见颅底骨质不连续,局部有骨折线影,还可能伴有颅内积气等表现。颅内积气是颅底骨折常见的CT表现之一,气体进入颅内是由于颅底骨折导致颅腔与外界相通,空气进入颅内所致。
三、脑脊液检查
1.脑脊液鼻漏或耳漏的检测:通过对鼻腔或外耳道流出的液体进行检测,若检测出含有脑脊液成分,如葡萄糖定量分析等,可明确有脑脊液漏,从而支持颅底骨折的诊断。因为颅底骨折导致蛛网膜下腔与外界相通,脑脊液经漏口流出,通过对流出液体的生化检查等可以确定其为脑脊液,进而证实颅底骨折的存在。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颅底相关疾病史的患者,在出现脑脊液漏时,更需要通过脑脊液检查来明确是否由颅底骨折引起,因为既往病史可能影响颅底结构的完整性,增加颅底骨折导致脑脊液漏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