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有什么区别
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起病急,有右上腹绞痛等症状,体征有明显压痛等,B超等可见胆囊增大等,治疗包括一般、抗感染、手术;慢性多由急性迁延等,症状不典型,体征轻,B超等可见胆囊壁毛糙等,治疗有饮食调整、对症、手术,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1.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的急性炎症。常见病因有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淤积、细菌滋生引发炎症;也可因肠道细菌逆行入侵胆囊而致病,多见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生活不规律、肥胖等是诱发因素。
2.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因长期胆囊结石刺激、胆囊收缩功能减退等导致,病程较长,可存在胆囊黏膜的慢性炎症、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女性相对多见,与长期高脂饮食、胆囊结石持续存在等因素相关。
二、症状表现
1.急性胆囊炎: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右上腹剧烈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39℃左右,严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查体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
2.慢性胆囊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多数患者有右上腹隐痛、胀痛或不适感,可伴有腹胀、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加重,症状时轻时重,可迁延不愈,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三、体征差异
1.急性胆囊炎:右上腹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炎症累及周围组织时,压痛范围可扩大,Murphy征阳性,即检查者将左手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
2.慢性胆囊炎:腹部体征多不典型,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可呈弱阳性或阴性。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1.急性胆囊炎: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厚度>3mm),胆囊内可见结石影,部分患者可出现胆囊周围渗出等表现;CT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水肿,胆囊周围有渗出改变。
2.慢性胆囊炎: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缩小或正常大小,胆囊收缩功能减退,可伴有胆囊结石;CT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钙化,胆囊腔缩小等改变。
五、治疗原则
1.急性胆囊炎:
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控制感染。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如出现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等情况,需及时行胆囊切除术。
2.慢性胆囊炎:
饮食调整:建议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避免进食油腻食物,减轻胆囊负担。
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给予促进消化的药物,如多酶片等。
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症状明显、伴有胆囊结石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行胆囊切除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胆囊炎相对少见,多与胆道蛔虫、先天性胆道畸形等有关,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呕吐等,需及时就医,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在使用药物时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合理调整饮食等。
2.孕妇:孕妇患胆囊炎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急性胆囊炎发作时,需综合考虑胎儿情况,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如抗感染等,必要时在妊娠中晚期可考虑手术治疗,以保障孕妇安全。
3.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胆囊坏疽、穿孔等,且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后再决定治疗方案;老年人慢性胆囊炎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需定期体检,关注胆囊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