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肺炎怎么办
小儿支气管肺炎需从诊断、治疗、预防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关注。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感染及对症治疗;预防要增强体质、预防感染等;特殊人群如婴儿、不同年龄小儿及有基础疾病者有相应注意事项,用药需按小儿特点计算剂量等。
一、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断
1.临床表现:小儿支气管肺炎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气促,部分患儿可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发热多为不规则热,咳嗽较频繁,早期为刺激性干咳,恢复期可有痰,气促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小于2个月婴儿呼吸≥60次/分钟,2-12个月婴儿呼吸≥50次/分钟,1-5岁幼儿呼吸≥40次/分钟。查体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
2.辅助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拭子、痰等标本进行病毒抗原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等,明确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提示近期有肺炎支原体感染。
胸部X线或CT:可见肺部斑片状阴影,是诊断小儿支气管肺炎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二、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与护理: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一般18-22℃),湿度适中(60%左右),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以利于痰液排出。
呼吸道管理: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翻身、拍背等方法促进痰液引流,对于痰多黏稠不易咳出者,可进行雾化吸入,常用药物有氨溴索等,以稀释痰液,利于咳出。
2.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如为病毒性支气管肺炎,一般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但目前对于多数病毒性肺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细菌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
3.对症治疗
发热:体温超过38.5℃时,可选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药物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剂量和禁忌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药物。
缺氧:有气促、发绀等缺氧表现时,可给予吸氧,改善通气和氧合。
三、小儿支气管肺炎的预防
1.增强体质:让小儿加强体育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2.预防感染: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家人患呼吸道感染时,要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增强小儿的抗病能力。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的小儿,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支气管肺炎的发生。
四、特殊人群(小儿)的注意事项
1.婴儿期小儿:婴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不同于年长儿,支气管肺炎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观察呼吸、体温、精神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喂养时要注意避免呛奶,呛奶可能会加重肺炎病情。
2.不同年龄小儿的护理差异:幼儿期小儿活动范围增大,但自我保护意识较差,要注意避免接触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小儿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等,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
3.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其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发生支气管肺炎时病情可能更严重,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治疗肺炎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脏功能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用药方面:小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小儿的体重、年龄等计算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使用抗生素时要警惕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