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遗尿是5岁及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现象,有不同频率和时间规律,伴随心理(自卑、焦虑)和其他(生长发育相关)症状,不同年龄阶段有特点差异,还需与尿失禁、尿频区分,5-6岁学龄前儿童因神经等发育及生活方式易遗尿,7-12岁学龄儿童有心理社会及疾病相关因素,遗尿与尿失禁、尿频发生机制和表现不同
一、定义与基本表现
小孩遗尿是指5岁及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时无意识地排尿,部分儿童可能白天也会出现偶尔遗尿情况。通常5岁儿童约15%有夜间遗尿,7岁约7%,15岁约1%。
(一)夜间遗尿特点
1.频率差异:不同患儿遗尿频率不同,有的可能数夜一次,有的则每晚都会发生。一般来说,遗尿频率高的患儿对其生活质量影响更大,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增加等问题。从年龄角度看,较小年龄儿童(如5-6岁)遗尿频率相对更高,随着年龄增长,遗尿频率有逐渐降低趋势,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2.遗尿时间规律:多数患儿遗尿有相对固定的时间,一般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例如,可能在晚上特定的几个小时内出现遗尿,这与儿童睡眠周期中深度睡眠的时段有关。
二、伴随症状
(一)心理方面
1.自卑情绪:长期遗尿的小孩可能会因为经常尿床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比如在幼儿园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参加需要长时间待在室外或者集体睡觉的活动,因为担心自己尿床被发现而被嘲笑。这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觉得自己与其他正常排尿的孩子不同,从而产生社交退缩等表现。
2.焦虑情绪:遗尿可能使小孩处于焦虑状态,担心夜间再次尿床,进而影响睡眠质量。焦虑情绪又可能进一步加重遗尿情况,形成恶性循环。比如有的小孩会在睡前反复担心自己会不会尿床,这种过度的焦虑情绪干扰了睡眠中的排尿控制机制。
(二)其他方面
1.生长发育相关:如果是由于某些疾病导致的遗尿,可能伴随生长发育方面的异常。例如,先天性脊柱裂导致的遗尿,除了遗尿症状外,可能伴有下肢活动障碍、下肢肌肉力量减弱等表现,这是因为脊柱裂影响了神经对排尿等功能的调控以及下肢的神经支配。
三、不同年龄阶段遗尿的特点差异
(一)学龄前儿童(5-6岁)
1.生理发育因素:此阶段儿童的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功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相对较少,肾脏浓缩尿液的功能也不完善,所以更容易出现遗尿。一般来说,5岁儿童夜间尿量相对较多,而排尿控制能力相对较弱,这是导致遗尿常见的生理原因。
2.生活方式影响:如果孩子在白天饮水过多,或者白天活动量过大导致疲劳,都可能在夜间加重遗尿情况。比如白天喝了大量的果汁、汽水等液体,夜间肾脏产生的尿液量就会增加,超过了膀胱的容量就容易遗尿。
(二)学龄儿童(7-12岁)
1.心理社会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学龄儿童开始面临学校等社会环境的压力,若存在学习压力大、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等情况,可能会通过遗尿这种方式来释放心理压力。例如,有的孩子因为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心里有委屈却不敢表达,可能会在夜间出现遗尿现象。
2.疾病相关因素:此阶段如果出现遗尿,需要警惕是否有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先天性尿道畸形等。尿路感染除了遗尿外,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膀胱,导致膀胱敏感性增加,容易出现不自主排尿。
四、与其他类似症状的区分
(一)与尿失禁区分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包括真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等。而小孩遗尿主要是夜间睡眠中的不自主排尿,与尿失禁的发生机制和表现有所不同。例如,真性尿失禁是由于尿道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等导致尿液持续流出,与小孩遗尿的夜间特定时段发生不同。
(二)与尿频区分
尿频是指排尿次数增多,而遗尿是指不自主排尿。虽然有的遗尿患儿可能同时伴有尿频,但本质不同。尿频主要是排尿频率的改变,而遗尿是排尿的失控。例如,单纯尿频的孩子可能排尿次数多,但每次尿量不一定少,而遗尿患儿是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出一定量的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