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睾丸癌
睾丸癌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高发于15-34岁,发病与遗传、隐睾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睾丸肿块、疼痛、阴囊沉重感等,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肿瘤标志物检测,治疗有手术、放化疗等,预后与病理类型、分期、治疗等有关,早期预后好,不同年龄段患者治疗需综合考量。
一、定义
睾丸癌是发生在睾丸组织的恶性肿瘤,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高发年龄在15-34岁。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部分睾丸癌具有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例如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睾丸癌综合征相关基因等,有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普通人群发病几率可能更高,这与家族中遗传物质的传递有关,携带相关突变基因的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更易出现睾丸组织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而引发肿瘤。
2.隐睾因素:隐睾患者发生睾丸癌的风险比正常下降至阴囊内的睾丸者高得多。正常情况下,睾丸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逐渐下降至阴囊,若睾丸未降入阴囊而停留在腹腔或腹股沟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的温度相对较高,不利于睾丸正常细胞的生长发育,长期处于异常环境下,睾丸组织细胞容易发生恶变,一般隐睾患者发生睾丸癌的几率是正常睾丸者的20-50倍。
三、临床表现
1.睾丸肿块:患者常可发现睾丸无痛性肿大,肿块质地较硬,表面可能光滑或不光滑,用手触摸时与正常睾丸组织感觉不同,这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多数患者是自己发现睾丸有异常肿块而就医。
2.疼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睾丸或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可能较为剧烈,疼痛原因主要是肿瘤组织生长导致睾丸组织肿胀,牵拉睾丸包膜或侵犯周围组织引起。
3.阴囊沉重感:由于睾丸肿瘤的存在,患者会感觉阴囊有沉重下坠感,这是因为肿瘤使睾丸重量增加,加上肿瘤生长导致局部组织的异常状态所致。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睾丸进行详细检查,包括触摸睾丸的大小、质地、是否有肿块等情况,同时还会检查腹股沟等区域,因为隐睾患者的隐睾常位于腹股沟等部位。
2.超声检查: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睾丸内的结构,能够发现睾丸内的肿块、判断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等,有助于初步诊断睾丸癌,超声检查无创且方便快捷,能为后续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3.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睾丸癌的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例如,非精原细胞性睾丸癌患者往往会出现AFP或hCG水平升高,精原细胞性睾丸癌患者AFP一般正常,hCG可能有不同程度升高,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可辅助诊断睾丸癌类型及病情变化。
五、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是睾丸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睾丸切除术,将患病睾丸完整切除,这是最基本的手术方式;对于早期局限于睾丸的肿瘤,还可能采用保留睾丸的手术,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确保肿瘤完整切除且有足够的安全切缘等。
2.放化疗:根据睾丸癌的不同病理类型和分期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放疗或化疗。例如,精原细胞性睾丸癌对放疗较为敏感,术后可能会辅助放疗来降低复发风险;非精原细胞性睾丸癌常需要术后辅助化疗来清除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化疗药物如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等联合方案常被使用。
六、预后情况
睾丸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早期睾丸癌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睾丸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一般来说,精原细胞性睾丸癌的预后通常好于非精原细胞性睾丸癌,早期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儿童睾丸癌患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肿瘤的控制,还要考虑治疗对其生长发育、内分泌功能等多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患儿的身心健康和后续生活质量。对于老年睾丸癌患者,要充分考虑其身体机能状况和合并疾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尽量在控制肿瘤的同时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