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退行性骨关节病
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病因包括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生物力学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关节畸形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药物、药物、手术治疗,预防需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关节过度负重等。
病因机制
软骨退变: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的营养供应出现问题,软骨细胞代谢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软骨基质合成减少、降解增加,软骨逐渐失去弹性、磨损变薄甚至出现裂隙、溃疡等病变。例如,研究发现,随着年龄超过40岁,关节软骨中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少,蛋白多糖合成能力下降,这是软骨退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骨质增生:关节软骨退变后,关节边缘的软骨下骨受到异常应力刺激,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会通过骨质增生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但过度的骨质增生可能会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引起疼痛、肿胀等症状。
生物力学因素:长期的不良姿势、过度负重、运动损伤等会改变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例如,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人群,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发生膝关节的退行性骨关节病;运动员膝关节过度使用,也会增加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风险。
临床表现
疼痛:是退行性骨关节病最常见的症状,初期为轻微钝痛,以后逐渐加重。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有的患者在静止或晨起时感到疼痛,稍微活动后减轻,但活动过多时疼痛又会加重。例如,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常表现为上下楼梯时疼痛明显。
关节肿胀:关节肿胀可能是由于滑膜炎症、关节腔积液等原因引起。早期肿胀多为轻度,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加重。
关节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关节周围肌肉痉挛、关节内游离体等原因,患者会出现关节活动受限。例如,手指关节患退行性骨关节病时,可能会出现握拳、伸指困难。
关节畸形:晚期患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手指远侧指间关节侧方偏斜等。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关节的肿胀、压痛、活动范围、有无畸形等情况。例如,检查膝关节时会触摸膝关节周围有无压痛,检查关节活动度时观察膝关节屈曲和伸直的范围。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常用方法。X线片上可看到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骨质增生、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等表现。例如,膝关节X线片可见关节间隙不均匀变窄,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发现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它可以清晰显示关节软骨的退变、半月板损伤等情况。
治疗与预防
非药物治疗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减轻关节负荷。例如,游泳是一种对关节冲击较小的运动,适合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对于膝关节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防止关节损伤加重。
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冷敷可用于急性炎症期减轻肿胀和疼痛。
减轻体重:对于体重超重的患者,减轻体重可以显著减轻关节的负重,延缓病情进展。例如,体重每减轻1公斤,膝关节所受压力可减少3-4公斤。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非甾体抗炎药1]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等),有助于改善软骨代谢。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
预防方面,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避免关节过度负重,减少重体力劳动;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受寒;对于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更要注意关节的保护,定期进行关节检查,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儿童,虽然退行性骨关节病相对少见,但也要注意避免关节的外伤和过度使用,培养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为关节健康打下基础。女性绝经后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降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