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是什么样的疾病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病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病理表现有关节软骨改变、骨质增生、滑膜炎症等,临床表现有疼痛、关节肿胀、僵硬、畸形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预防要保持健康体重、避免不良姿势和过度关节使用等。
一、病因方面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这是骨关节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50岁以上人群患骨关节炎的概率明显增加,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软骨细胞的代谢功能下降,软骨基质合成减少,降解增加。
2.性别因素:在绝经前女性中,骨关节炎的发生率相对男性较低,但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发生变化,患骨关节炎的风险逐渐升高,尤其是膝关节骨关节炎在绝经后女性中更为常见。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的关节过度使用(如运动员反复的关节运动)、不正确的关节姿势等都可能增加骨关节炎的发病风险。比如,长时间蹲着工作的人群,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发生膝关节骨关节炎。
4.病史因素:既往有关节损伤史(如关节骨折、韧带损伤等)的人,关节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后期发生骨关节炎的可能性增加。例如,膝关节骨折后,关节软骨的完整性被破坏,软骨下骨的力学环境改变,会加速骨关节炎的发展。
二、病理表现方面
1.关节软骨改变:最初表现为软骨表面粗糙,随后出现局部磨损、裂隙、溃疡甚至脱落,软骨下骨暴露。软骨的退变会导致关节的缓冲和润滑功能丧失,引起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
2.骨质增生: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会出现骨质增生,即骨赘形成。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但骨赘的形成可能会刺激周围组织,进一步加重疼痛和关节的机械性梗阻。
3.滑膜炎症:滑膜会出现轻度的炎症反应,表现为滑膜充血、水肿,滑膜液分泌增加,导致关节肿胀。
三、临床表现方面
1.疼痛:是骨关节炎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多为轻中度疼痛,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出现疼痛,且疼痛与活动有明显关系,活动过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可减轻。例如,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上下楼梯时疼痛明显。
2.关节肿胀:由于滑膜炎症和关节液增多,关节会出现肿胀,尤其是在病情活动期。
3.关节僵硬: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休息后,关节会出现僵硬感,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不超过30分钟,活动后可逐渐缓解。
4.关节畸形: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手指的远侧指间关节Heberden结节等,严重影响关节的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诊断方面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关节的压痛部位、活动范围、有无肿胀、畸形等。例如,检查膝关节骨关节炎时,会检查浮髌试验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关节炎的常用方法,可以观察到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等典型表现,对于评估关节的退变程度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发现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有一定优势,但一般不作为常规的首选检查。
五、治疗与预防方面
1.非药物治疗
运动疗法:适当的关节运动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如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对关节的压力较小,适合骨关节炎患者。但要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如长时间跑步、爬山等。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冷敷适用于急性炎症期的关节肿胀疼痛。
2.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3.预防方面:保持健康的体重,减轻关节的负担;避免长时间的不良姿势和过度的关节使用;对于有既往关节损伤史的人群,要及时治疗和康复,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跌倒等加重关节损伤的情况;女性绝经后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维持骨代谢平衡,降低骨关节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