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腺肌症有什么区别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活性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外位置的妇科疾病,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表现为多种症状及相应妇科检查和影像表现,治疗分药物和手术;子宫腺肌症是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肌层的疾病,与基底层损伤相关,有特定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方式;特殊人群中育龄期、近绝经期女性及有高危因素女性各有不同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异位的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如膀胱、肾、输尿管、肺、胸膜、乳腺,甚至手臂、大腿等处,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脏器和壁腹膜,以卵巢、宫骶韧带最常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有种植学说、化生学说、免疫调节学说等。其中种植学说认为,经血逆流、淋巴及静脉播散是内膜异位种植的主要途径。
2.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属于妇科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肌层生长有关,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与腺肌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二、临床表现
1.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与体征随异位内膜的部位而不同,并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主要症状有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慢性盆腔痛,经期加重;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率高达40%;月经异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血等。此外,异位内膜侵犯不同部位会有相应表现,如侵犯肠道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周期性少量便血,侵犯膀胱可出现经期尿痛、尿频等。
2.子宫腺肌症: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甚。
三、妇科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1.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检查可触及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附件区可触及与子宫相连的不活动囊性包块,有轻压痛。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发现卵巢异位囊肿,表现为附件区无回声区,壁厚、粗糙,与周围组织粘连。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评估有较高价值。
2.子宫腺肌症: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增厚,后壁明显,宫腔线前移,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子宫肌层内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MRI可清楚显示子宫肌层增厚、肌壁内异常信号灶等。
四、治疗原则
1.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痛经;口服避孕药、孕激素、孕三烯酮、达那唑等通过抑制排卵或改变子宫内膜环境来治疗;GnRH-a可使体内激素水平达到绝经状态,从而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包括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和根治性手术。
2.子宫腺肌症:治疗方案同样需个体化。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如GnRH-a等;年轻或希望生育的子宫腺肌瘤患者可试行病灶切除术;对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行全子宫切除术,是否保留卵巢取决于卵巢有无病变和患者年龄。
五、特殊人群情况
1.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均可影响生育,可能导致不孕、流产等。对于有生育需求的育龄期女性,需要尽早评估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先尝试药物调理改善内环境后再备孕,或对于符合条件的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等。
2.近绝经期女性:这两类疾病的症状可能会随绝经而逐渐缓解,但仍需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如果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手术切除子宫等治疗方式,但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3.有多次妊娠及分娩史、人工流产史等高危因素的女性:这类女性属于子宫腺肌症的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孕,减少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以降低患子宫腺肌症的风险;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应注意经期卫生等,降低经血逆流等风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