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怎么回事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女性好发、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异位内膜可萎缩吸收的妇科疾病,发病机制有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免疫调节等学说,临床表现有痛经、不孕、月经异常及肠道、膀胱等部位的相关症状,诊断靠超声、MRI、血清CA125测定及腹腔镜检查,治疗分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避孕药、孕激素、GnRH-a)和手术(保守性、半根治性、根治性),不同人群如育龄、青春期、绝经后女性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需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该病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青春期前较为少见,绝经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
二、发病机制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有种植学说,即经血逆流时,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盆腔脏器表面或腹膜等处并生长;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认为盆腔腹膜、卵巢表面等体腔上皮在反复受经血、慢性炎症等刺激后,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免疫调节学说,患者的免疫功能存在异常,导致对异位内膜组织的清除能力下降等。
三、临床表现
1.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多位于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常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整个经期。
2.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率较高,可达40%左右。其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3.月经异常: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等。
4.其他症状:若异位内膜种植在肠道,可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甚至有周期性便血;种植在膀胱时,可出现经期尿频、尿痛、血尿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表现为附件区囊性包块,壁厚,囊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
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形态等。
2.血清CA125测定:血清CA125水平可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50U/mL,在诊断和病情监测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特异性不高,一些其他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其升高。
3.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形态等,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痛经等症状,如布洛芬等,但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
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萎缩,从而缓解症状,适用于有避孕需求且病情较轻的患者。
孕激素:如甲地孕酮等,可使异位内膜组织蜕膜化并萎缩。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使异位内膜萎缩,常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
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尽可能保留子宫和双侧或一侧卵巢,如异位病灶切除术等。
半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但希望保留子宫功能的患者,切除子宫病灶及盆腔内异位病灶,但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
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病情严重且年龄较大的患者,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病灶。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生育,需要及时就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受孕几率。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复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2.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发病的患者,要注意观察月经情况及有无腹痛等症状,由于青春期身体仍在发育,治疗时需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相对温和且不影响生长的治疗方法为主,如可先尝试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定期复诊评估病情。
3.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但仍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了解病情变化,若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方法,治疗则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情况个体化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