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多发结石怎么回事
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多发结石是常见胆道疾病,由胆汁成分失调等致结石形成,进而引发炎症,女性、长期高脂饮食等人群易患;发病与胆汁成分、胆囊收缩、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有右上腹隐痛等症状,B超等可诊断;轻症状者低脂饮食等非手术治疗,有症状等则手术,高危人群应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预防。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多发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胆囊结石是由于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析出结晶形成结石,而慢性胆囊炎往往是在胆囊结石的基础上,反复发生胆囊炎症反应,导致胆囊壁增厚、纤维化等病理改变。这种疾病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中均可能发生,例如,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胆囊结石相关疾病,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长期高脂饮食、肥胖、有快速减肥史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患胆囊结石的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引发慢性胆囊炎。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胆汁成分异常:正常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保持一定比例,当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卵磷脂合成减少时,胆固醇就易析出形成结石。比如,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增加结石形成风险,进而引发胆囊炎症。
2.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囊结石可刺激胆囊黏膜,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排出不畅,进一步促进结石形成和炎症持续。一些有胆囊先天性收缩功能缺陷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3.细菌感染因素:肠道细菌可经胆道逆行进入胆囊,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胆囊壁逐渐发生慢性炎症改变,与结石相互作用,加重病情。有胆道寄生虫感染病史的人群,肠道细菌更易进入胆道,增加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患者可能有右上腹隐痛、胀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部分患者会有消化不良、嗳气、厌油腻食物等表现。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往往会加重。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常易被忽视;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反应性差,症状相对较轻,但病情可能更易进展。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激素变化时,症状可能会有一定波动。
2.体征表现: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部分患者Murphy征可为阳性,但在慢性期可能体征不典型。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胆囊大小、壁厚薄、结石位置、数量等情况。通过B超可以直观看到胆囊内多发结石的影像,以及胆囊壁是否增厚等慢性炎症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进行B超检查时操作略有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更轻柔的操作手法以获得清晰图像。
CT及MRI检查:对于B超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可考虑CT或MRI检查,能更精准地显示胆囊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其他胆道疾病。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轻度升高,反映炎症状态。肝功能检查可能有胆红素、转氨酶等轻度异常,与胆囊炎症影响胆汁代谢有关。
五、治疗相关要点
1.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暂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采取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胆囊收缩,加重症状。对于存在胆囊炎症的情况,可使用一些利胆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尤其要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不恰当的利胆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症状或并发症的患者,手术切除胆囊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微创方式,相对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手术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综合评估,比如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
六、预防与健康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肥胖,通过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来维持体重。饮食上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老年患者则应选择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走等。
2.定期体检:有胆道疾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腹部B超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不同年龄人群体检间隔可有所差异,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腹部相关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