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脱位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分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手法复位用于新鲜脱位,手术复位用于手法失败或复杂情况;固定有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如婴幼儿用Pavlik吊带、成人用石膏或支具,内固定用于合并髋臼骨折等;康复治疗早期婴幼儿做轻柔活动度训练、成人做肌肉等长收缩,后期去除外固定后增加活动度和肌力训练,不同年龄及有基础疾病患者康复有差异。
一、复位治疗
1.手法复位:
对于新鲜髋关节脱位,在麻醉(如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可尝试手法复位。如婴幼儿髋关节脱位,6个月以内的患儿可采用Pavlik吊带治疗,通过保持髋关节屈曲、外展,利用吊带的作用力促进股骨头复位并维持在髋臼内,其原理是利用婴儿髋关节的可塑性,借助吊带的力学作用引导股骨头回到髋臼。对于年龄稍大一些但仍处于合适时间窗的患儿,可采用闭合复位的手法,如Allis法等,通过将患肢牵引、内收、内旋等操作使股骨头回到髋臼内。对于成人新鲜髋关节脱位,同样需在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常见的有Stimson法等,通过特定的肢体摆放和牵引等操作来实现股骨头复位。
2.手术复位:
当手法复位失败或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时需行手术复位。例如,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等复杂情况时,需要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髋关节,直接将股骨头准确复位到髋臼内。手术复位能更精确地恢复髋关节的解剖结构,为髋关节的后续稳定和功能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二、固定治疗
1.外固定:
复位成功后常需要进行外固定来维持股骨头在髋臼内的位置,促进关节囊等周围组织的修复。对于婴幼儿髋关节脱位经Pavlik吊带治疗复位成功后,需持续佩戴吊带一段时间,一般需要持续佩戴3-6个月左右,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调整佩戴时间,在此期间要注意保持吊带的合适松紧度和正确的肢体位置,以确保股骨头稳定在髋臼内并正常发育。对于成人髋关节脱位复位后,可采用石膏外固定或支具外固定等方式,石膏外固定相对较为牢固,但透气性较差,支具外固定则相对轻便,透气性好,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2.内固定:
如果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等情况,在复位股骨头的同时可能需要进行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手术。通过植入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来固定骨折的髋臼,维持髋臼的解剖结构,为髋关节的稳定提供更好的支撑,促进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例如,对于髋臼的粉碎性骨折,内固定可以帮助恢复髋臼的关节面平整,有利于股骨头与髋臼的正常对合关系。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在复位和固定后早期就需要开始康复治疗。对于婴幼儿,要在佩戴吊带期间进行一些简单的髋关节活动度的轻柔训练,由医护人员或家长协助进行髋关节的小幅度屈伸、外展等活动,以促进髋关节周围肌肉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观察髋关节的恢复情况。对于成人,早期康复包括在固定范围内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腘绳肌等的收缩练习,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以维持肌肉力量,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2.后期康复:
当去除外固定后,需要逐步增加髋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训练。进行髋关节的主动屈伸、外展、内收等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度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脱位。同时加强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进行髋关节的抗阻训练,可使用弹力带等辅助工具进行,逐渐增加肌肉力量,提高髋关节的稳定性,一般可进行每周3-5次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30-60分钟,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会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适度和安全,避免影响骨骼发育;成人患者则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恢复情况合理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的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以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骨质疏松患者要注意在康复训练时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等情况,同时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