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针灸疗法
肩周炎针灸疗法选穴遵循局部与远端取穴结合原则,常用肩髃、肩髎等穴及相应操作方法,不同证型有针灸调整,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疗程10-15次,以疼痛程度、活动范围等评估疗效,多数患者症状可不同程度缓解。
一、选穴原则
肩周炎的针灸选穴通常遵循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原则。局部取穴主要选取肩部局部的穴位,如肩髃、肩髎、肩贞等,这些穴位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的肩部区域,改善局部的气血运行。远端取穴常选用手三里、合谷、曲池等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节全身气血,进而改善肩部的症状。例如,根据经络循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经过肩部,曲池、合谷等穴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气血。
二、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
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操作时,直刺0.8-1.2寸,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研究表明,针刺肩髃穴能够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
肩髎穴: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针刺深度约1-1.5寸,平补平泻或泻法。它对于缓解肩部的疼痛和活动受限有一定作用,通过针刺调节局部的气血流通。
肩贞穴: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直刺1-1.5寸,可采用泻法。该穴位有助于疏通肩部的经络,减轻肩部的不适症状。
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1-1.5寸,平补平泻。曲池穴作为远端取穴的代表,通过调节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对肩部的病症起到治疗作用。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直刺0.5-1寸,常用泻法。刺激合谷穴可以调节全身的气血平衡,对于肩周炎引起的疼痛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三、不同证型的针灸调整
风寒湿阻型:除上述常用穴位外,可加风池、风门等穴位。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针刺风池、风门穴采用补法,以温通经络,驱散风寒湿邪。因为风寒湿邪侵袭是风寒湿阻型肩周炎的重要病因,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改善风寒湿阻的状态,促进气血流通。
气血亏虚型:可加用足三里、气海等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气海穴在腹中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针刺足三里、气海穴采用补法,足三里可以补益气血,气海能够补气,通过补益气血来改善肩周炎患者因气血不足导致的肩部功能障碍等症状。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肩周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发生,由于儿童的骨骼、经络等处于发育阶段,针灸时应谨慎。针刺穴位深度要浅,手法要轻,避免过度刺激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为儿童的机体较为娇嫩,耐受性较差,所以操作时需特别小心,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适宜的刺激强度。
孕妇:孕妇肩部不适需要针灸治疗时,应避免针刺腹部、腰骶部以及一些具有较强通经活血作用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因为这些穴位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等不良后果。孕妇的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针灸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选择相对安全的穴位进行轻柔刺激。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针灸时进针要缓慢,避免粗暴进针导致骨折等意外情况。同时,老年患者的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要注意进针深度的把控,防止过深造成损伤。老年患者的机体功能减退,在针灸操作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确保安全。
五、针灸疗程与疗效评估
一般来说,肩周炎的针灸疗程为10-15次为一个疗程,每次针刺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针刺一次。在疗效评估方面,可以通过患者肩部疼痛程度的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加等指标来判断。例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可以用来评估疼痛程度,治疗后VAS评分降低说明疼痛有所缓解;肩关节外展、前屈等活动度的测量能够反映肩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经过一定疗程的针灸治疗,大多数肩周炎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如疼痛减轻、活动范围增大等,但具体疗效还因个体差异而异,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病程的长短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