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宝宝隐睾
宝宝隐睾是男婴出生后睾丸未降至阴囊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早产儿发生率高,与内分泌、解剖因素相关,有局部表现及潜在影响生育、增加恶变风险等,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1岁左右考虑治疗,18个月仍未降需积极治疗,方式有激素和手术治疗,早产儿隐睾需密切观察护理及定期复查,家长要重视带宝宝就医遵循治疗建议保障生殖健康。
一、定义
宝宝隐睾是指男婴出生后单侧或双侧睾丸未降至阴囊而停留在其正常下降过程中的任何部位,也就是说睾丸未能按照正常的发育过程从腹腔逐渐下降至阴囊内。
二、发病情况
1.发生率: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约为30%左右,足月儿中发生率约为3%,但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部分隐睾可能会自行下降至阴囊。
2.性别差异:主要发生在男性宝宝身上,女性不存在睾丸下降的问题,所以隐睾是男性宝宝较为常见的一种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三、病因机制
1.内分泌因素:睾丸的下降依赖于母体的促性腺激素刺激胎儿睾丸间质细胞产生雄激素,雄激素促使睾丸下降。如果母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足或胎儿睾丸本身有缺陷,导致雄激素产生不足,就会影响睾丸下降的动力,从而引发隐睾。例如,某些患有垂体疾病的母亲所生的宝宝,其体内促性腺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增加宝宝隐睾的发生风险。
2.解剖因素
机械性梗阻:如腹膜后纤维性变、精索血管或输精管短等,会阻碍睾丸正常下降至阴囊。比如精索血管过短,会限制睾丸从腹腔向阴囊移动的距离,导致睾丸停留在腹腔或腹股沟等部位。
睾丸引带异常:睾丸引带是引导睾丸下降的重要结构,如果睾丸引带发育异常,如过短、缺失或附着异常等,也会影响睾丸正常下降至阴囊。
四、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可发现阴囊内一侧或双侧没有睾丸,家长在给宝宝洗澡或日常检查时能直观发现这一情况。对于停留在腹股沟部位的隐睾,可在腹股沟区域摸到质地较软的椭圆形肿物;而停留在腹腔内的隐睾,一般很难直接触摸到。
2.对生育等的潜在影响:双侧隐睾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宝宝成年后的生育功能,因为睾丸需要在阴囊内相对低温的环境下才能正常产生精子,腹腔内温度相对较高,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同时,隐睾还可能增加睾丸恶变的风险,隐睾发生肿瘤的几率比正常下降至阴囊的睾丸高20-50倍。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仔细触摸宝宝的阴囊及腹股沟区域,初步判断睾丸是否存在以及所处的位置。一般在出生后即可进行初步的体格检查,如果6个月后睾丸仍未下降至阴囊,就需要进一步检查。
2.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清晰显示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部位是否有睾丸存在,以及睾丸的大小、形态等情况,有助于明确隐睾的位置,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六、治疗时机及方式
1.治疗时机:一般建议在宝宝1岁左右开始考虑治疗,如果到18个月时睾丸仍未下降至阴囊,则需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睾丸长期处于异常位置,对其生精功能等的影响会逐渐加重。
2.治疗方式
激素治疗:可以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药物,通过注射的方式促使睾丸下降。但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并且部分宝宝使用激素治疗后可能效果不佳。
手术治疗:是治疗隐睾的主要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睾丸下降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将隐睾牵拉至阴囊内并固定,使其处于正常的生理环境中,以减少对宝宝生育功能等的影响。手术的时机选择很重要,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尽早安排手术,一般建议在1-2岁之间进行手术较为合适。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出现的隐睾情况,由于早产儿本身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密切观察其睾丸下降情况。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宝宝会阴部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评估睾丸下降的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因为早产儿隐睾自行下降的可能性相对足月儿更高,但也需要密切监测以防延误治疗时机。而对于已经发现隐睾的宝宝,无论年龄大小,家长都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以保障宝宝的生殖健康等长远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