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支气管炎
小儿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由病毒、细菌等感染或环境、过敏等非感染因素引发,有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及抗感染治疗,可通过增强体质、避免感染、预防过敏等措施预防。
一、定义
小儿支气管炎是指儿童支气管发生的炎症,多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尤其好发于婴幼儿时期。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毒可直接侵袭支气管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可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
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往往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或者直接感染支气管引起炎症。
2.非感染因素
环境因素: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可刺激儿童支气管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容易诱发支气管炎。比如,寒冷空气可使支气管黏膜血管收缩,局部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体入侵。
过敏因素:某些儿童属于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后,可引起支气管的过敏反应,出现炎症表现。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咳嗽: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出现有痰咳嗽。咳嗽程度轻重不一,有的儿童咳嗽较为频繁,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咳痰:痰液的性状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病毒感染引起的痰液一般较稀薄,细菌感染引起的痰液可能较为黏稠。
喘息:部分儿童可出现喘息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呼气延长等,多见于过敏因素引起或病毒感染导致支气管痉挛的情况。
全身症状: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呈低热或高热,还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表现。
2.体征
听诊时可闻及双肺呼吸音增粗,可伴有散在的干啰音或湿啰音。干啰音是由于支气管痉挛或狭窄引起,湿啰音则是因为支气管内有分泌物积聚。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听诊器听诊儿童肺部情况,初步判断支气管是否存在炎症及病变程度。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如果是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以明确病原体类型,如通过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检测可确定是否为该病毒感染。
3.影像学检查:一般情况下无需常规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但对于病情较重、怀疑有肺炎等并发症时,可进行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等表现。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与护理: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让儿童多饮水,有利于痰液稀释,便于咳出。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饮食,以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2.对症治疗
止咳祛痰: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帮助儿童排出痰液,缓解咳嗽症状。对于咳嗽剧烈影响休息的儿童,可在医生评估下谨慎使用止咳药物,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止咳药。
退热:当儿童体温超过38.5℃且有不适表现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退热贴等,必要时可使用退热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使用。
平喘:对于有喘息症状的儿童,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喘息症状。
3.抗感染治疗
抗病毒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一般可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某些特定病毒感染,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
抗菌治疗:若明确有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六、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让儿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加强锻炼,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2.避免感染: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儿童勤洗手。家庭成员患呼吸道疾病时,应注意隔离,避免传染给儿童。
3.过敏预防:对于过敏体质的儿童,要明确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对花粉过敏的儿童,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