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是什么
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未明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在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其症状包括消化系统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全身的发热、衰弱等;多数起病缓慢,病变多自直肠逆行向上发展。并发症有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生长发育可能受影响,老年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耐受性差,孕妇有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在生活方式上,饮食应避免高纤维等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运动选温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要注意调整心态,缓解精神压力。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二、症状特点
1.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轻型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为轻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部分患者伴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
2.全身症状
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症或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
三、发病特点
1.起病情况
多数起病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
2.好发部位
病变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
四、并发症特点
1.中毒性巨结肠
多发生在暴发型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此时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累及肌层与肠肌神经丛,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与气体大量积聚,引起急性结肠扩张,一般以横结肠为最严重。常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而诱发。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毒血症明显,有脱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鼓肠、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X线腹部平片可见结肠扩大,结肠袋消失。本并发症预后差,易引起急性肠穿孔。
2.直肠结肠癌变
多见于广泛性结肠炎、幼年起病而病程漫长者。病程20年和30年的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分别为7.2%和16.5%。
3.其他并发症
肠大出血在本病发生率约3%。肠穿孔多与中毒性巨结肠有关。肠梗阻少见,发生率远低于克罗恩病。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患溃疡性结肠炎时,生长发育可能会受到影响,如身高增长缓慢、体重不增等。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案。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保证孩子的营养摄入,必要时咨询营养师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病情相对较重,并发症较多,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对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同时,由于老年患者活动能力可能下降,要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
3.孕妇患者
孕期患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可能增加早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治疗时需多学科协作,充分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在孕期要加强产检,密切观察病情和胎儿发育情况。
六、不同生活方式影响及应对
1.饮食方面
高纤维食物、乳制品、辛辣食物等可能会加重腹泻、腹痛等症状,患者应避免或减少食用。建议采用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等。同时,要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2.运动方面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缓解精神压力,对病情恢复有一定帮助。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瑜伽、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
3.精神心理方面
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患者要学会调整心态,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