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
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弥漫性病变中局限性的特殊类型,发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雌激素相关,有月经异常、痛经、腹部包块等表现,可通过超声、MRI等诊断,治疗有药物和手术方式,不同特殊人群如育龄、绝经前期、有基础疾病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的定义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性病变,而子宫腺肌瘤是腺肌症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局限性的子宫腺肌病,属于子宫腺肌症的范畴内的局部病变形式。
二、发病机制
1.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可能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使得子宫内膜基底膜下间质细胞侵入肌层有关,这一过程在不同年龄、有相关宫腔操作病史的人群中都可能发生,比如有多次剖宫产史的女性,其发生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的风险相对较高。
2.雌激素相关因素:雌激素可刺激子宫内膜生长,在雌激素水平较高的育龄女性中,更易出现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的情况,因为雌激素会促进异位的内膜腺体生长,导致子宫肌层增厚、形成瘤样病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月经异常:多见于育龄女性,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年龄较大且有相关病史的女性可能更易出现此类月经改变,长期月经量过多可能导致贫血等并发症。
痛经: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是常见症状,疼痛多位于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在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出现,月经来潮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直至月经结束。不同年龄女性痛经的程度可能有所差异,一般育龄女性痛经较为明显。
腹部包块:部分患者可在下腹部触及包块,尤其在子宫增大较明显时,包块质地较硬,有压痛。
2.体征: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较硬,有压痛。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以及是否存在局限性的低回声区等腺肌瘤的表现。不同年龄女性通过超声检查都能较为直观地观察子宫肌层情况,对于怀疑有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的患者,超声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
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尤其对于一些超声检查难以明确的复杂情况,MRI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2.血清学检查:血清CA125水平可能会轻度升高,对诊断有一定的辅助参考价值,但不能单独依靠血清CA125来确诊。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对于痛经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选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缓解疼痛,但此类药物可能有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考虑其胃肠道耐受情况等。
GnRH-a:可抑制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内膜萎缩,从而缓解症状、缩小病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对于有骨质疏松风险的女性(如绝经前期女性或本身有骨质疏松倾向的女性)需谨慎使用,且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
2.手术治疗
子宫腺肌瘤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或年轻的患者,可切除腺肌瘤,保留子宫,但存在复发的可能。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年轻女性,该手术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生育功能,但术后需密切随访。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且症状明显的女性,子宫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会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术后需注意身体恢复及心理调适。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若有生育计划,在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后,需与医生充分沟通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治疗可能会对生育产生一定影响,需权衡利弊。同时,孕期需密切监测子宫情况,因为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可能增加孕期子宫破裂等风险。
2.绝经前期女性:使用GnRH-a等药物时需关注骨质疏松风险,可适当补充钙剂等,以降低药物对骨代谢的不良影响。
3.有基础疾病的女性:若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及治疗对基础疾病的可能干扰。例如,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产生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