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是什么
腱鞘囊肿是关节部腱鞘内的良性囊性肿物,由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病因包括慢性劳损、外伤、疾病或自身免疫反应及遗传等。多发生于腕背侧等部位,表现为皮下隆起肿块,多数无症状,较大或特殊位置可能压迫周围组织。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保守和手术两种,保守治疗含观察等待、手法挤压、穿刺抽吸,手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保守治疗,孕妇若非必要避免手术和药物,老年人手术要评估基础疾病,保守治疗需关注症状变化。
一、腱鞘囊肿的定义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是一种良性病变。它通常由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所致。
二、腱鞘囊肿的病因
1.慢性劳损:长期过度使用关节,如从事手部精细工作、频繁屈伸腕关节或踝关节的人群,因腱鞘反复摩擦,易引发腱鞘囊肿。例如,打字员长时间敲击键盘,手部腱鞘不断受到刺激,增加发病风险。
2.外伤:关节或腱鞘受到直接损伤,如扭伤、挫伤等,可能破坏腱鞘结构,导致组织液渗出积聚,进而形成囊肿。
3.其他因素:某些疾病或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影响腱鞘内的代谢平衡,促使囊肿形成;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腱鞘囊肿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三、腱鞘囊肿的临床表现
1.部位:多发生于腕背侧、腕掌侧桡侧屈腕肌腱及足背,手指关节附近也时有出现。
2.肿块:一般表现为皮下浅表的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边界清晰,与皮肤无粘连。囊肿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直径可达23厘米。
3.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疼痛,仅感觉局部有肿物隆起。部分囊肿较大或位置特殊时,可能压迫周围神经、血管或肌腱,导致局部疼痛、麻木、无力,影响关节正常活动。例如,发生在腕部的囊肿若压迫正中神经,可出现手部桡侧三个半手指的麻木、刺痛。
四、腱鞘囊肿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感受囊肿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特征。典型的腱鞘囊肿质地坚韧,可有一定弹性,多能随关节活动而移动。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能清晰显示囊肿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囊肿是否与关节腔相通。其优势在于无创、便捷、可重复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复杂部位或与周围结构关系不明确的囊肿,MRI可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图像,有助于准确诊断,但费用相对较高。
五、腱鞘囊肿的治疗
1.保守治疗
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腱鞘囊肿,可不做特殊处理,定期观察囊肿大小、症状变化。部分囊肿可能会自行缩小或消失。
手法挤压:医生通过手法挤压使囊肿破裂,囊液流出后被周围组织吸收。但该方法复发率较高,挤压时可能引起疼痛,且若操作不当,可能损伤周围组织。
穿刺抽吸:在局部消毒后,用注射器穿刺囊肿,抽出囊液,然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少复发。此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但也有一定复发可能。
2.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囊肿较大影响关节功能或反复复发的患者。手术完整切除囊肿及其基底部,可降低复发风险,但手术有一定创伤,术后需一段时间恢复,存在感染、损伤周围神经血管等风险。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腱鞘囊肿相对少见,若发现应及时就医。治疗时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因其组织修复能力强,部分囊肿可自行消退。手法挤压或穿刺抽吸时,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度疼痛和损伤。家长要关注孩子囊肿变化,若囊肿增大或出现疼痛等不适,及时复诊。
2.孕妇:孕期发现腱鞘囊肿,若非必要,尽量避免手术及药物治疗。因手术和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风险。可先采取观察等待或物理疗法,如适当休息、局部热敷等缓解症状。若囊肿严重影响生活,需在医生综合评估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差。手术治疗腱鞘囊肿时,需全面评估其心肺功能、血糖、血压等情况,降低手术风险。保守治疗时,要注意观察症状改善情况,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老年人日常活动中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囊肿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