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血尿是什么原因
血尿可分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等,肾小球源性血尿因肾小球基底膜受损所致,不同年龄性别有差异;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儿童常见、与尿路特点及成人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泌尿系统结石(不同年龄均可能发生,有解剖异常病史者易患)、泌尿系统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吸烟等病史风险高)、外伤(儿童和老年人需分别重视);还有药物副作用、剧烈运动等其他原因可引起血尿,出现血尿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肾小球源性血尿
1.病理机制:肾小球基底膜(GBM)受损是关键,常见于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肾小球疾病导致GBM断裂,红细胞通过时受挤压受损,进而出现血尿。例如,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肾小球,引起GBM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产生血尿。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阶段和性别发病率有所差异。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相对常见,男性在一些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上可能有一定特点;女性在狼疮性肾炎等自身免疫相关性肾小球疾病中更易患病。对于儿童肾小球源性血尿,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一些肾小球疾病可能影响儿童的肾功能和生长。
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1.泌尿系统感染
病理机制: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如大肠杆菌等感染膀胱、尿道或肾脏,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导致红细胞渗出而出现血尿。例如,急性膀胱炎时,膀胱黏膜受炎症刺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漏出形成血尿。
年龄与生活方式: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相对常见,与儿童尿路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如输尿管短、宽,易反流等;成年人中,不注意个人卫生、有不洁性生活史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对于儿童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的血尿,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多饮水,促进尿液冲刷尿道;成年人则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不洁性行为。
2.泌尿系统结石
病理机制: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或膀胱结石等,结石移动时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导致血尿。例如,肾结石在肾脏内移动,摩擦肾盂或输尿管黏膜,造成黏膜破损出血。
年龄与病史:不同年龄都可能发生泌尿系统结石,有泌尿系统解剖异常病史的人群更易患结石。对于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钙、高草酸等食物摄入,如高钙食物包括牛奶、豆制品等,高草酸食物包括菠菜、巧克力等,以降低结石复发风险,减少血尿发生的可能。
3.泌尿系统肿瘤
病理机制: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引起血尿。例如,膀胱癌的肿瘤细胞浸润膀胱黏膜下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出现血尿。
年龄与病史:泌尿系统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长期吸烟史、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胺类染料)等病史的人群患泌尿系统肿瘤风险增加。对于中老年人有血尿症状的,要高度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膀胱镜检查、泌尿系统超声等。
4.外伤
病理机制:腰部或腹部受到外伤,如撞击、车祸等,导致泌尿系统组织损伤,引起血尿。例如,肾挫伤时,肾脏实质受损,出现血尿。
特殊人群:对于儿童外伤导致的血尿,要格外重视,因为儿童泌尿系统相对脆弱,外伤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损伤,需要及时进行详细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明确损伤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老年人外伤导致的血尿,要考虑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等,外伤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综合评估病情进行治疗。
三、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尿
1.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引起血尿,如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可能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导致血尿。不同药物引起血尿的机制不同,环磷酰胺主要通过对泌尿系统黏膜的直接毒性作用导致出血。
2.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血尿,机制可能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暂时增加或肾脏轻微损伤有关。这种情况在长期不运动后突然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中更易发生,一般休息后可缓解。
出现血尿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CT等,以明确血尿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