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结核是怎么回事
腰椎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腰椎引发的特异性感染病,通过血行传播等途径致病,易感人群包括营养不良、免疫力低者等;局部有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畸形等症状,全身有低热、盗汗、消瘦乏力等表现;可通过影像学(X线、CT、MRI)和实验室(血常规、PPD试验)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结核药物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腰椎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腰椎引起的特异性感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通常是通过血行传播到达腰椎部位,比如原本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病灶,像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腰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罹患腰椎结核,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而言也较易发病;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下降,也是腰椎结核的易感人群。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身体免疫力可能会有波动,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比如过度劳累、吸烟等也会影响机体免疫力,间接增加患腰椎结核的几率。有既往结核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时,腰椎结核的发病风险会升高。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腰部疼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初期疼痛可能较轻,呈间歇性,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疼痛。患者腰部活动会受到限制,因为疼痛和病变导致腰椎的正常活动功能受损,不能自如地前屈、后伸、侧弯等。还可能出现腰椎畸形,比如脊柱后凸畸形等,这是由于病变破坏了腰椎的骨质结构,导致脊柱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出现畸形改变。
2.全身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这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还会有盗汗现象,夜间睡眠时出汗较多,醒后汗止。同时,患者会有消瘦、乏力等全身消耗症状,这是由于结核感染导致机体代谢增加,营养消耗增多。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腰椎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等改变。椎间隙狭窄是因为结核病变累及椎间盘,导致椎间盘破坏、高度降低。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腰椎骨质破坏的细节,如骨质破坏的范围、是否有死骨形成等。对于早期较小的骨质破坏灶,CT比X线更敏感。
MRI检查:是诊断腰椎结核较为敏感的方法,在病变早期就能发现骨髓水肿、软组织脓肿等情况,对于判断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血沉增快往往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结核感染时血沉通常会升高。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也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但该试验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
四、治疗原则
1.抗结核药物治疗
采用联合、规律、全程、适量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通过使用抗结核药物杀灭结核分枝杆菌,控制病情发展。
2.手术治疗
当腰椎结核出现严重的骨质破坏、脊柱畸形严重影响功能、有较大的冷脓肿形成且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病灶清除术、脊柱融合术等,目的是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腰椎结核时,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抗结核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抗结核药物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如对肝功能的损害等,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同时,在手术治疗后,要注意脊柱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手术可能会对脊柱的生长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脊柱的发育状况。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抗结核治疗时,要注意抗结核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手术治疗后,老年人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
3.女性:女性在孕期、哺乳期患腰椎结核时,抗结核药物的选择要谨慎,有些抗结核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权衡抗结核治疗与胎儿、婴儿健康的关系。如果需要手术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手术对妊娠或哺乳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