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病程长短区分急性与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超6周且反复发作,其常见类型有自发性慢性荨麻疹(发病与自身免疫相关,各年龄段可发病,精神紧张等可诱发或加重)和诱导性慢性荨麻疹,诱导性慢性荨麻疹包括皮肤划痕症性荨麻疹(皮肤受机械刺激致肥大细胞活化发病,常接触外界刺激或儿童易患)、寒冷性荨麻疹(分获得性与家族性,获性各年龄段可发病,冬季易发作,家族性婴幼儿期发病,女性激素变化时可能加重)、日光性荨麻疹(日光照射致肥大细胞活化发病,各年龄段可发病,女性、长期户外活动或儿童易患)、热接触性荨麻疹(分获性与遗传性,各年龄段可发病,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者、儿童需注意热刺激)
一、急性慢性荨麻疹的区分
根据病程长短,慢性荨麻疹可与急性荨麻疹区分。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而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且病情反复发作。
二、慢性荨麻疹的常见类型
1.自发性慢性荨麻疹
发病机制: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因素密切相关,体内存在针对肥大细胞或IgE等的自身抗体。例如,部分患者体内可检测到抗IgE受体的自身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可导致肥大细胞持续活化,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从而引起风团、瘙痒等症状,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病程超过6周。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发的人群中,如患有甲状腺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中,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自发性慢性荨麻疹,因为精神因素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促使自身抗体产生或使肥大细胞更易活化。
2.诱导性慢性荨麻疹
皮肤划痕症性荨麻疹
发病机制:是由于皮肤受到搔抓等机械性刺激后,局部肥大细胞被激活,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搔抓部位出现风团、红斑等症状。其发生可能与皮肤肥大细胞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增高有关,具体机制可能涉及肥大细胞表面受体对机械信号的异常感知。
人群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生活中经常需要接触外界刺激的人群,如从事某些需要频繁接触皮肤的工作(如建筑工人等),相对更容易患皮肤划痕症性荨麻疹。儿童患者也较为常见,由于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更容易因外界轻微刺激而发病。
寒冷性荨麻疹
发病机制:分为获得性和家族性两种。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多与接触寒冷刺激后,体内产生的抗体介导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有关,寒冷刺激使皮肤局部温度降低,导致肥大细胞活化。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异常,引起炎症介质释放。
人群特点: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冬季寒冷季节更易发作。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多在婴幼儿期发病。对于儿童患者,冬季需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暴露在寒冷环境中过久,因为儿童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寒冷刺激更易诱发症状。女性在月经周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可能对寒冷刺激更为敏感,病情可能加重。
日光性荨麻疹
发病机制:是皮肤暴露于日光后,紫外线等照射引起皮肤中的肥大细胞等活化,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皮肤出现红斑、风团、瘙痒等症状。具体是紫外线等辐射作用于皮肤中的某些物质,触发了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日光影响发病,可能与女性皮肤对日光的敏感性差异有关。长期户外活动的人群,如农民、运动员等,暴露于日光下的机会多,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儿童患者在户外活动时也需要注意防晒,避免日光直接照射皮肤,因为儿童皮肤较薄,对日光的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因日光照射诱发荨麻疹。
热接触性荨麻疹
发病机制: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获得性热接触性荨麻疹是皮肤接触热刺激后,肥大细胞活化释放介质引起症状,热刺激使皮肤局部温度升高,导致肥大细胞内的炎症介质释放。遗传性热接触性荨麻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于基因异常导致对热刺激的反应异常。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生活的人群,如高温车间工人等,更容易接触到热刺激,患病风险增加。儿童患者在接触热水等热刺激时需要特别注意,家长应避免让儿童长时间接触过热的物品或处于过热的环境中,以防诱发热接触性荨麻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