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是什么病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是门静脉高压常见并发症,由门静脉高压等致胃黏膜及黏膜下血管病变,有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表现、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包括原发病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儿童、老年、女性及特殊病史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是在门静脉高压基础上发生的胃黏膜和黏膜下血管病变,是门静脉高压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门静脉高压会导致胃黏膜下的小动脉-小静脉交通支大量开放,使得胃黏膜血流量增加、黏膜下淤血等,进而引起胃黏膜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门静脉高压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压力升高是根本原因,如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流量增加等。门静脉高压使得胃黏膜下的动静脉短路开放,正常的胃黏膜微循环被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例如,在肝硬化患者中,由于肝脏结构的破坏,门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升高,从而引发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2.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正常情况下胃黏膜有完整的屏障功能,包括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屏障等。门静脉高压时,胃黏膜血流发生改变,黏膜缺血缺氧,同时胃酸、胃蛋白酶等对黏膜的损伤作用相对增强,而黏膜自身的修复和保护能力下降,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发生胃黏膜的病变。
三、病理表现
1.大体表现:胃黏膜呈现弥漫性充血、水肿,呈马赛克状或蛇皮状改变,有时可见散在的红斑、糜烂甚至出血点。
2.显微镜下表现:可见胃小凹延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等。
四、临床表现
1.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出血一般为间歇性,出血量可多可少。出血的原因主要是胃黏膜糜烂、溃疡等导致血管破裂。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呕血,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液,随后出现黑便,呈柏油样。
2.非出血相关表现: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出血表现,而是以原发病的症状为主,如肝硬化患者的乏力、腹胀、黄疸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五、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充血、水肿、红斑、糜烂等表现,还可以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改变。例如,在胃镜下可见典型的马赛克样改变等特征性表现。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门静脉系统的情况,如门静脉的直径、是否存在肝硬化等原发病变,有助于评估门静脉高压的程度,但对于胃黏膜病变的直接诊断价值不如胃镜。
六、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积极治疗引起门静脉高压的原发病,如对于肝硬化患者,可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保肝、抗纤维化等治疗,必要时可考虑肝移植等治疗手段。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从根本上改善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情况。
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出血的患者,需要进行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止血药物等。同时,要注意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发生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门静脉系统畸形等原因有关。儿童患者在诊断时需要特别注意明确原发病因,在治疗上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等有影响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情况。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等,因为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等。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月经等生理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同时在药物选择等方面要注意可能存在的与女性生理相关的禁忌等情况,例如某些药物可能对月经周期等产生影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4.有特殊病史患者:对于有消化道出血病史、肝脏疾病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在诊断和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时要详细了解其既往病史,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诱发再次出血等不良事件的治疗措施,要更加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充分评估各种治疗手段的风险和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