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是怎么回事
压力性尿失禁是腹压突然增加时出现不自主尿液漏出的现象,发病机制是盆底支撑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致尿道不能有效关闭,好发于女性(妊娠分娩等因素)、男性(手术外伤等)、肥胖人群、老年人,表现为腹压增加时尿漏及相关不适,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流动力学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手术(盆底肌训练、电刺激、膀胱训练、生活方式调整)和手术治疗。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尿道周围的盆底肌肉、筋膜等结构起到支撑尿道的作用,使得尿道在腹压增加时能保持关闭状态。当这些支撑结构发生损伤或功能障碍时,比如妊娠、分娩造成盆底肌损伤、年龄增长导致盆底组织退行性变、肥胖增加腹压等因素,就会破坏尿道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功能,使得腹压增加时尿道不能有效关闭,从而引发压力性尿失禁。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女性: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妊娠、分娩是常见的相关因素。妊娠过程中子宫增大压迫盆底组织,分娩时尤其是难产、产程过长等情况,容易造成盆底肌和尿道周围组织的损伤,这使得女性尤其是经产妇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明显高于男性。此外,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尿道黏膜变薄、尿道平滑肌萎缩,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男性:男性相对女性发病风险低,但一些因素也可导致,如前列腺手术(如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可能损伤尿道周围结构,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盆腔恶性肿瘤手术、外伤等也可能影响尿道周围支撑结构而引发该病。
肥胖人群: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增加了腹压,长期的高腹压状态会逐渐损伤盆底支撑结构,从而容易诱发压力性尿失禁。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肉、筋膜等组织出现退行性变,弹性和支撑力下降,同时老年人常伴有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便秘等情况,长期腹压增高,进一步增加了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几率。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压增加时不自主的尿液漏出,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不同等级。轻度者可能仅在剧烈咳嗽、大笑时有少量尿液漏出;中度者在日常活动如快走、上下楼梯时出现尿失禁;重度者则在站立时即可发生尿失禁。同时,患者可能还伴有会阴部潮湿、瘙痒等不适,长期尿失禁还可能导致皮肤炎症、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尿失禁发生的情况,包括诱发因素(如咳嗽、大笑等)、发生频率、严重程度等,以及相关的病史,如妊娠、分娩史、手术史、慢性疾病史等。
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针对女性)评估盆底组织情况,检查尿道、膀胱等部位;进行压力试验,即在膀胱充盈时,增加腹压观察有无尿液漏出。
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方法,可测定尿道压力、膀胱压力等指标,明确尿道关闭功能是否异常以及膀胱功能情况等。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尿道的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盆底组织的解剖结构,有助于评估盆底支持组织的情况。
治疗与干预
非手术治疗
盆底肌训练:这是压力性尿失禁的一线治疗方法。患者可以进行凯格尔运动,即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至少3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5-30分钟,每天3-4次。通过长期坚持盆底肌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改善尿道的支撑功能。对于产后女性,尽早开始盆底肌训练有助于促进盆底组织恢复。
盆底电刺激:利用电流刺激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的收缩能力。可以通过阴道电极或肛门电极进行电刺激,对于一些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等方法,训练膀胱的储尿功能,改善尿失禁症状。例如,开始时每1-2小时排尿一次,逐渐延长到每2-3小时排尿一次。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肥胖患者,减轻体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减轻体重可以降低腹压,缓解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同时,避免吸烟、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刺激膀胱,加重尿失禁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耻骨后尿道悬吊术、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等。手术的目的是通过悬吊或支撑尿道,恢复尿道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功能,从而改善尿失禁症状。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后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