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和荨麻疹的区别是什么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多见,冬春高发,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热后出淡红色斑丘疹,伴淋巴结肿大,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初诊,实验室检查确诊,无特效抗病毒药,对症支持治疗,孕妇感染可致胎儿畸形;荨麻疹病因复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表现为风团和血管性水肿,靠典型表现诊断,去除病因,用抗组胺药治疗,儿童、老年人、特殊生理期人群患病各有注意事项。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传染源主要是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冬春季节高发。例如,风疹病毒可通过空气中小的飞沫颗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容易感染。
荨麻疹:病因复杂,常见诱因有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不同诱因引发的荨麻疹可能有一定的发病倾向,比如食物过敏引起的荨麻疹可能在进食相关食物后迅速发作。
临床表现方面:
风疹: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前驱期较短,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在软腭及咽部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皮疹一般2-3天内迅速消退,不留色素沉着,但可能有轻度脱屑。常伴有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荨麻疹:主要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白色或皮色,发作突然,数分钟内皮疹隆起,成批出现,数小时内逐渐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自觉瘙痒剧烈,部分患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如伴有喉头水肿、气管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血管性水肿主要表现为皮肤疏松部位的局限性肿胀,如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部位,一般无瘙痒。
诊断方面:
风疹:可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风疹患者等)、典型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等)。例如,采集患者的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若分离出风疹病毒则可确诊;检测血清中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IgM抗体阳性且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可确诊。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风团及消退特点等)即可诊断,一般不需要特殊实验室检查,但为明确病因,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变应原检测等检查。如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是否有感染因素等,变应原检测有助于发现可能的过敏原,对于反复发作、病因不明的荨麻疹有一定帮助。
治疗方面:
风疹: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适当休息、多饮水,体温较高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荨麻疹:首先是去除病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严重的荨麻疹,如伴有喉头水肿等情况,需要立即采取相应急救措施,但不涉及具体药物剂量等服用指导。
特殊人群情况:
风疹:儿童是风疹的高发人群,儿童感染风疹后需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营养,由于儿童免疫力较低,要避免继发其他感染,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病情变化,如体温、皮疹变化等。孕妇感染风疹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所以孕妇尤其要注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若孕妇怀疑感染风疹,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荨麻疹:儿童患荨麻疹时,要注意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谨慎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遵循儿童用药的安全原则。老年人患荨麻疹时,要注意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女性在月经期或妊娠期患荨麻疹时,用药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或自身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荨麻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给予心理关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