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区别是什么
感冒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病因分别为外感风热之邪(春季等劳累后吹风受凉等致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和人体劳累后吹风受凉致风寒之邪侵袭肌表(秋冬保暖不当使皮毛闭塞、肺气不宣);症状上,风热感冒发热明显、怕风口渴喜冷饮、流黄浊涕、咳嗽剧烈咳黄稠痰,风寒感冒发热较轻、怕冷明显口渴不明显或轻微、流清涕、咳嗽声重咳痰清稀色白;治疗原则为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风寒感冒辛温解表;预防上,风热感冒流行季保持室内通风、适当增减衣物、饮食清热,风寒感冒秋冬注意保暖、避免久待户外、适当锻炼。
一、病因方面
1.风热感冒: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所致,常发生在气候温暖多风的春季等时节,人体劳累后吹风受凉等易引发,风热之邪侵袭肌表、肺卫,导致卫表不和及肺气失宣。例如,现代研究表明,风热感冒的发生与风热病邪的流行特点及人体在特定环境下的防御机能变化相关,当外界风热邪气较强且人体正气相对不足时易发病。
2.风寒感冒:主要是人体劳累后,吹风受凉,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所引起。常见于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人体保暖不当,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使皮毛闭塞,肺气不宣。从医学角度看,风寒邪气侵犯人体后,会影响人体的阳气运行,导致卫阳被遏,出现一系列感冒症状。
二、症状表现方面
1.发热情况
风热感冒:一般发热比较明显,体温可较高,多在38℃以上,伴有怕风、有汗或出汗不畅等表现。这是因为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正邪相争较剧烈,导致发热较为显著。
风寒感冒:发热一般相对较轻,体温多在38℃以下,虽有发热但怕冷明显,需盖较厚的被子等保暖,通常无汗。这是由于风寒之邪束表,阻碍了人体阳气的正常散发,所以发热较轻且多无汗。
2.怕冷与口渴情况
风热感冒:患者怕风明显,同时口渴较明显,喜欢喝冷饮。因为风热之邪为阳邪,易伤津液,所以会出现口渴想喝冷饮的表现。
风寒感冒:怕冷明显,但一般口渴不明显或仅有轻微口渴,且不喜冷饮。这是因为风寒之邪为阴邪,对津液的损伤相对较轻。
3.鼻塞流涕情况
风热感冒:流黄浊涕,鼻塞症状相对来说可能没有风寒感冒那么严重,但鼻涕质地浓稠发黄。
风寒感冒:流清涕,鼻塞比较明显,鼻涕清晰如水样。这是因为风寒之邪侵袭,导致鼻窍不通,津液外泄为清涕。
4.咳嗽情况
风热感冒:咳嗽一般较为剧烈,咳黄稠痰,可能伴有咽喉红肿疼痛。这是因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肺热壅盛导致咳嗽咳痰及咽喉不适。
风寒感冒:咳嗽声重,咳痰清稀色白,咽喉一般不红肿疼痛或仅有轻微不适。是因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津液凝聚成清稀痰液。
三、治疗原则方面
1.风热感冒:治疗以辛凉解表为主,可选用具有辛凉解表功效的药物,如银翘解毒片等。通过疏散风热,使风热之邪从表而解,缓解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在生活方式上,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温热性食物,以免加重风热之邪。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要密切观察体温等变化,若出现高热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但要避免自行滥用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增减衣物等。
2.风寒感冒:治疗以辛温解表为主,常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加减,以发散风寒,使风寒之邪从表而散。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可适当饮用温热的生姜红糖水等,帮助驱散风寒。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暖的适度,避免过度保暖导致出汗过多再次感受外邪,同时饮食上可适当给予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等,促进身体恢复。
四、预防方面
1.风热感冒:在风热邪气流行季节,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闷热的环境中。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在大汗后吹风受凉。饮食上可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功效的食物,如绿豆、苦瓜等,但要注意根据自身体质适量食用。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其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后吹风,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但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
2.风寒感冒:秋冬季节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颈部、背部、脚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在寒冷天气长时间待在户外,减少与寒冷空气的直接接触。日常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避免受凉。儿童在寒冷季节要注意穿着合适的保暖衣物,如戴帽子、围巾等,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