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与胃溃疡在定义、发病部位、病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糜烂性胃炎病变局限于胃黏膜层,病因多样,症状轻重不一,靠胃镜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胃溃疡病变可穿透黏膜肌层等,主要与Hp感染和胃酸过多有关,有典型疼痛等症状,靠胃镜等诊断,治疗包括根除Hp、抑酸等,不同年龄患者各有特点。
病因差异
糜烂性胃炎:多种因素可引起,如应激状态(严重创伤、大手术、颅内病变等),这是因为应激时会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胃酸分泌增加等;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直接损伤胃黏膜,还能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酒精刺激也是常见原因,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及糜烂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病因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多,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的概率相对较高,更容易因药物因素诱发糜烂性胃炎;男性可能因社交等原因饮酒相对较多,酒精相关的糜烂性胃炎发生率可能略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也会增加糜烂性胃炎风险。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若未规范治疗,也可能发展为糜烂性胃炎。
胃溃疡: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Hp感染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另外,胃酸分泌过多也是重要因素,胃酸过多会持续侵蚀胃黏膜,形成溃疡。不同年龄阶段,胃溃疡的病因特点有别,年轻人可能与Hp感染、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无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关系密切;老年人除了可能有Hp感染外,还可能因多种基础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从而诱发胃溃疡。性别上无明显特定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比如长期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更容易患胃溃疡。有家族溃疡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症状表现
糜烂性胃炎:症状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急性出血表现,但一般出血量相对较少,症状相对较隐匿。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以腹痛、呕吐为主要表现,且表述可能不精确,需要家长细心观察;老年患者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胃溃疡:典型症状为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餐后再复发。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溃疡较深时,可能出现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腹肌紧张等。不同年龄患者症状有差异,年轻患者疼痛节律可能更明显,而老年患者疼痛节律可能不典型,且老年患者发生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老年患者机体反应相对迟钝,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治疗。
诊断方法
糜烂性胃炎:主要依靠胃镜检查,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多个点、片状糜烂灶,有时还可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不同年龄患者胃镜检查的操作及观察重点略有不同,儿童胃镜检查需要更轻柔的操作,老年患者要关注是否存在心肺等基础疾病对检查的影响。
胃溃疡:胃镜检查是确诊的关键,胃镜下可直接观察到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同时也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以及溃疡的良恶性鉴别(通过病理活检)。对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时要注意评估心肺功能,确保检查安全;儿童患者胃镜检查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等。
治疗原则
糜烂性胃炎:首先要去除病因,如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积极治疗应激状态等,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来促进胃黏膜修复。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患者用药需谨慎选择儿童适用的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肝肾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胃溃疡: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保护胃黏膜等。对于有并发症(如穿孔、大量出血等)的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案有差异,儿童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时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组合,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在选择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时要考虑对心血管等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