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小儿肺炎好
小儿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证合适环境与休息、提供营养水分)、抗感染治疗(细菌性肺炎选敏感抗生素,病毒性肺炎对症或早期用抗病毒药)、对症治疗(氧疗、祛痰止咳、退热),重症肺炎需处理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等)、心力衰竭(用强心药等)、感染性休克(补充血容量等),需综合多因素个体化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一般治疗
(一)环境与休息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维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60%为宜。让患儿多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对于婴幼儿,要避免过度哭闹,家长可适当安抚,因为哭闹会加重呼吸急促等症状,影响肺炎恢复。
(二)营养与水分补充
给予患儿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羹、蔬菜粥等。鼓励患儿多饮水,每日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利于痰液排出。对于进食困难的患儿,可适当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但要遵循儿科营养补充的相关标准,根据患儿体重、病情等准确计算补充量。
二、抗感染治疗
(一)细菌性肺炎
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可选用耐酶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等。不同年龄段患儿对药物的敏感情况有所不同,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选择抗生素时要更加谨慎,需综合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病毒性肺炎
目前对于病毒性肺炎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但对于一些重症病毒性肺炎,如流感病毒引起的,可在发病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但要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合理使用。
三、对症治疗
(一)氧疗
当患儿存在低氧血症时,如出现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等情况,需进行氧疗。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0.5-1L/min;病情较重者可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为2-4L/min。吸氧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儿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氧情况调整氧流量,确保患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90%-95%)。对于新生儿,氧疗时要严格控制氧浓度和吸氧时间,避免高浓度氧长时间吸入导致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二)祛痰止咳
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以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咳嗽剧烈影响患儿休息和睡眠的情况,可适当使用止咳药物,但要避免使用强效中枢性止咳药,以免抑制痰液排出。对于婴幼儿,可通过拍背的方式帮助排痰,拍背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手掌呈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儿背部,每次拍3-5分钟,每天可拍2-3次。
(三)退热
当患儿体温超过38.5℃且存在发热不适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辅助降温。物理降温可选用温水擦浴,擦浴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擦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10-15分钟。药物降温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但要严格按照患儿体重计算药物剂量,避免超量使用。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发热时要特别注意,因为他们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会引起惊厥等严重并发症,所以一旦发现发热要及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并尽快就医。
四、重症肺炎的处理
(一)呼吸衰竭的处理
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儿,可能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机械通气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严格控制呼吸机参数,防止气压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期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心力衰竭的处理
若患儿出现心力衰竭表现,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肝脏肿大等,需使用强心药物,如地高辛等,但要注意地高辛的剂量计算要精确,根据患儿体重、病情等准确给药。同时,要限制患儿的液体入量,控制补液速度,减轻心脏负荷。
(三)感染性休克的处理
对于出现感染性休克的患儿,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可选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等。同时,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维持患儿的血压。还需积极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小儿肺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以确保患儿能够顺利康复。



